發布時間:2020年3月9日
已經查看了188次
科技日報記者?張夢然
一周之“首”
科學家首次發現鳥類高階認知過程
統計推斷是一種高階認知過程,日前科學家首次發現鳥類懂概率——試驗顯示啄羊鸚鵡不僅能理解概率,還能據此采取行動。這一發現也是對大猿以外動物可以進行統計推斷的首次報道。
本期焦點
一個光子首次被“劈裂”成三個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量子計算研究所(IQC)的科學家報告稱,他們利用量子光學領域的自發參量下轉換(SPDC)方法首次將一個光子直接“劈裂”成三個光子,并創造出量子光學中所說的光的非高斯態——這種狀態被認為是實現量子霸權的關鍵因素。
本期“明星”
中子星黑洞在星群中并合揭秘
科學家通過對“中子星—黑洞并合”進行前所未有詳細地建模,揭秘了中子星和黑洞在致密的恒星環境中并合時的電磁輻射特征,以及致密環境中的并合所具備的、孤立并合所沒有的另外兩大特征。這些發現為今后人類研究引力波提供了關鍵見解。
觀點論場
實現《巴黎協定》需用“危機模式”
英國《自然》雜志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如果要實現在巴黎達成的協議,需“切換”成“危機模式”——現在各國要付出4倍的努力或者只用原計劃三分之一的時間完成。
技術刷新
“寬視場紅外巡天望遠鏡”硬件開始研制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寬視場紅外巡天望遠鏡”(WFIRST)項目已攻克關鍵的技術和程序,正式進入硬件研制和測試階段。WFIRST旨在發現新系外行星,并揭示暗能量的秘密,并解開許多其他天體物理學和行星科學方面的謎團。
前沿探索
“d-星六夸克”或是暗物質粒子
此前有科學家猜測,暗物質是一種具有微弱相互作用的重粒子,但未獲證實。此次英國科學家表示,他們新發現的一種亞原子粒子“d-星六夸克”粒子,或是暗物質候選粒子,在宇宙大爆炸期間形成了暗物質。
K2-18b行星富氫大氣下或有液態水
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結合系外行星K2-18b的質量、半徑和大氣數據,確定其富氫大氣下可能存在液態水,表明該行星或許適合生命生存,為在大小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間的系外行星上搜尋生命打開了大門。
奇觀軼聞
地球又現天然“迷你衛星”
地球軌道上簇擁著多顆人造衛星、人造碎片和一顆天然衛星——月球。而科學家最近表示,他們可能發現了地球的第二顆天然衛星!小行星中心表示,沒有發現這顆名為“2020 CD3”的物體與已知的人造物體之間存在關聯,其很可能是一顆“迷你衛星”,已與地球“共舞”了大約3年。
世界一半海灘本世紀末或消失
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分析了一個衛星圖像數據庫,圖像顯示了1984年至2015年的海岸線變化,調查報告稱:在當前的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趨勢下,世界上一半的海灘——其中許多位于人口密集地區——或將于本世紀末消失。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3/08/content_8964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