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年4月15日
已經查看了646次
董真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在5G應用場景下,如何遠程對飛機進行損傷探測與分析?針對國產大飛機零部件,如何突破3D打印設計、制造、檢測方面的技術?面對這些商用飛機領域的探索,4月13日,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與上海理工大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旨在合作攻關、攜手共進,推動中國大飛機事業發展。根據協議內容,除了科研合作,雙方還將在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組織架構等領域不斷探索校企合作新思路。
校企合作,讓科研與行業需求深度融合
一架商用飛機是由上百萬個零部件組成,每個部件的設計、制造都是一項精益求精的工程。上海理工大學增材制造研究院自成立以來,就開始和中國商飛在民用飛機零部件增材制造技術開發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合作研究,形成了階段性實用成果。?
國外的熔絲增材制造鈦合金零件已經在波音787飛機上裝機應用,但是相關技術和設備在引進時仍存在很大困難。因此,上海理工大學增材制造研究院與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聯合承擔了一項鈦合金零部件熔絲增材制造技術研究項目,使用這一技術進行相關零部件制造,可使相關零部件制造周期縮短50%、成本降低30%。該項目自2019年啟動以來,已完成材料基礎工藝研究探索,目前正在探索產業化落地方式。
此外,聚焦 “復合材料無損探傷”等技術難題,上海理工大學同樣給出了多學科交叉攻關的研究方案。
上海理工黨委書記吳堅勇表示,希望雙方在前期合作的基礎上,精誠攜手、精準對接、精細合作,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際交流等方面進一步密切合作、拓展合作、加深合作,不斷探索校企合作新思路,共同助推中國大飛機事業高質量發展和上海理工大學高水平建設。
自2018年起,中國商飛黨委書記、董事長賀東風與上海理工主要領導舉行多次會談,對太赫茲等光學相關技術、系統工程、增材制造等特色研究方向和技術應用等領域,雙方表示出濃厚的合作意向,并在多個方面開展了聯合攻關。2019年,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中國航發上海商用航空發動機制造有限責任公司、上海理工大學聯手成立“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上海航空創新中心暨上海增材制造航空創新研究院(籌)”,以期通過“產學研用”資源協同,賦能中國航空制造業創新發展。2020年春,上海理工與中國商飛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發展問題,主動作為,提前布局,建立起全面合作關系。
中國商飛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賀東風表示,當前,國產商用飛機產業發展正處于最好的時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商飛熱忱歡迎上海理工大學加入大飛機事業,希望雙方以本次簽約為契機,實現校企全面對接,不斷拓展合作領域,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等方面深化交流,創新合作形式,共同推動相關工作取得實質成果。
航空強國夢 種子在學子心中生根發芽
早在2017年,國產大型客機C919飛上藍天,正式宣布我國在航空領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而在這背后,也藏著上海理工人的一份力量。
原來,在C919大型客機的設計過程中,上海理工杜寶江副教授帶領團隊,與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上海滬江虛擬制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設計團隊合作,參與商用飛機相關結構件的三維虛擬設計,一干就是7個年頭。
在這潛心攻關的漫長時光里,杜寶江團隊逐漸吸引了200多位上海理工學子的加入,有的學生在畢業后繼續參與大飛機研制相關項目。“我們的辛苦付出不但為商飛解決了技術難題,更是點燃了這群上海理工學子投身中國大飛機事業的激情,上海理工與中國商飛的攜手定會促成更多的項目落地,同時也讓‘航空強國夢’的種子在更多的學子心中生根發芽。”杜寶江談道。
上理工機械工程學院的王家杰畢業后進入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工作,主要承擔大飛機質量問題的調查以及質量改進工作。他頗有感觸地談道:“在學校,老師們的講授讓我們在機械制圖和結構設計等方面打下了扎實的功底,促使我在商飛的工作中能更加得心應手。一個是幫我打下扎實基礎的地方,一個是伴我快速成長的地方,上海理工和中國商飛的合作注定會出現更多個像我一樣的人,加入中國航空制造業,共同為大飛機事業的發展助力。”
據悉,去年上理工有100名學生加入中國商飛,今年也已有52名研究生簽約。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4/14/content_9207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