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年4月21日
已經查看了238次
劉思江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近日上海市科委官網公布了《2020年度第一批科技創新券兌付清單》,1217家科技企業將進行最高30萬元,共計4559萬余元的科技創券兌付,對于面臨正常支出和研發投入雙重壓力的中小企業,這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一批兌付正在進行,2020年“提額申領”又持續接力。根據上海市科委2月10日制定出臺的《關于全力支持科技企業抗疫情穩發展的通知》,上海市科技創新券再次提額提速,企業全年用券額度從30萬元提升至50萬元,創新券申報審批速度也從10-20個工作日縮短到5個工作日。
科技創新券作為一項具有普惠性特點的創新政策,一頭連接著不計其數的中小微科技企業、創新創業團隊,另一頭連接著專業服務機構。近年來,創新券在降低企業創新成本,促進產學研各創新主體間建立長期合作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精準對接供需雙方,降低企業創新成本
疫情暴發后,創新券額度大幅提高、審批速度加快,政策的靈活性調整不僅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更增強了其創新創業的信心,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用券購買服務。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第一季度已有1591家企業及創新團隊申領了上海科技創新券,其中不少企業是過去幾年的“回頭客”。
“2019年我們的創新券額度全部用完,今年我們也在第一季度就進行了申領。”作為上海市首批核酸檢測試劑盒生產企業,流感病毒全基因組測序是上海伯杰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常規業務里經常需要進行的工作,然而流感病毒變異導致常規DNA測序過程中要不斷調整測試新的引物進行擴增和序列測定,但一臺基因測序設備成本大約是幾百萬甚至千萬,伯杰醫療必須借助外力才能完成。
2019年,伯杰醫療使用了上海美吉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的相關技術服務,獲得創新券補貼13.7萬元。今年一開年,借助創新券持續創新,伯杰醫療在第一季度又與美吉生物等企業在病毒基因測序方面達成了62萬元的服務,其中創新券抵扣額度預計達到31萬元,相關研發成本大幅降低。
在科技創新券使用比例較高的生物醫藥、集成電路領域,中小型科技企業大都具有研發費用高,風險大,周期長,資金設備短缺,對外部創新資源依賴性高的特點。矽典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就是受益的集成電路企業之一。通過創新券平臺,矽典微電子在2019年和2020年先后獲得了ICC(上海集成電路技術與產業促進中心)提供的多項目晶圓制造、EDA、IP等服務。
其中EDA、IP是我國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現階段研發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如果沒有EDA、IP的幫助,集成電路設計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一顆從設計研發到正式量產,中間的流片過程涉及多次制造、封裝、測試等工作,矽典微市場銷售副總裁表示,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一家初創公司,如果自己與供應商談服務或采購價格,除了話語權比較低,通常等待時間也將更長,ICC通過將包括矽典微在內的小企業的需求“打包”發給供應商,增強了小企業在供應鏈上的議價能力。
匯聚資源引導創新,輻射面向長三角
據上海市科委介紹,《上海市科技創新券管理辦法》試行一年多來,已納入的服務機構558家,為企業提供的服務項目達2943條,2019年共有1060家企業和創業團隊用券購買了戰略規劃、檢驗檢測、技術研發、技術轉移、資源共享等方面2247次科技服務。
不少企業表示,比起資金上的有限補貼,創新券的更大價值在于對優質資源的引導作用,“對平臺篩選過的服務機構更加放心”。
光梓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高速低功耗光電子集成芯片研發和產業化的企業,其提供的芯片可用于數據中心、智能傳感、5G數據傳輸等多個領域。但芯片設計的研發費非常高,光梓信息坦言,在其ICC的合作中,30萬元的創新券抵扣額度對于632.71萬元的服務總金額并不算高,但創新券就像一座橋梁,有很強的優質資源引導作用,將其引向ICC這個“靠譜”的合作伙伴,最終獲得了多項優質服務。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科技創新券引導企業研發投入超過2.5億元,促成技術轉移超過3億元,帶動企業獲得投融資超5億元。
從需求側來看,科技創新券發揮著引導中小企業尋求外部創新服務的功能,對于服務供給側,科技創新券政策則推動了企業、轉制院所、科研院所等各類服務機構積極對接市場需求,迎接市場變化,應對市場挑戰。在對外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能加強科研服務的熟練應用,推動規范化、標準化科技服務供給,促進專業化、特色化科研服務能力形成。
ICC就是受益于創新券的典型服務機構。近年來,服務機構數量大幅度增加,ICC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競爭壓力,2019年,ICC通過創新券政策為47家次中小企業提供了研發服務,交易金額達3022.25萬元,成為創新券平臺2019年兌現額排名第一的對外服務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創新券凝聚的產學研優質資源正向長三角地區輻射。依托平臺眾多的優質創新資源,上海市正積極開展與其他區域科技創新券的合作,促進創新服務與研發需求的跨區域對接,發揮上海科創中心輻射效應。目前已通過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與嘉興、蘇州、南通開展了試點合作,探索嘗試跨區域的科技創新券政策的互聯互通。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4/21/content_9252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