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年5月6日
已經查看了223次
5G職位同比去年增長81.9%,工業互聯網增長為74.64%,大數據、人工智能同比增長45.46%和43.20%……新基建究竟有多火,通過這串飛揚的數據,或可管中窺豹。
近日,獵聘大數據研究院推出《2020Q1報告:大數據解析疫情對中高端人才招聘與求職的影響》(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新基建七大相關領域職位,總體比2019年一季度增長了42.96%。。
以濃濃的“科技范兒”支撐起的新基建,在疫情期間,以技術創新和信息網絡優勢,打通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的“任督二脈”。后疫情時代,新基建能否繼續厚積薄發,人才儲備是關鍵。
多位專家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5G、人工智能行業的高端人才依然緊缺,但人才培養自帶周期,想調試二者矛盾,需倡導“寬基礎、通用性、特色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5G、大數據、人工智能崗位同比增長顯著
“明年畢業的5G方向的研究生,最近已經有人被公司預定了。”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川,最近頻頻接到學生們的好消息。他所在的移動通信國家通信重點實驗室,承擔了3G、4G和5G移動通信國家級重大項目。
5G,只是新基建七大產業領域之一。它和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在疫情下的云端求職季,可謂七劍下天山。
近日,在獵聘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報告》中,5G在線職位同比去年一季度增長最高,超80%,其次是工業互聯網,同比增長為74.64%;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領域在線職位的增長超四成;新能源汽車領域在線職位同比增長2.56%……
新基建領域招聘崗位的井噴,可以從各地的投資重點項目中找到答案。廣東省2020年總投資5.9萬億元的重點項目中,高速鐵路、城際軌道交通等鐵路工程,總投資額將達5683億元。
在江蘇今年計劃實施的省重大項目中,涉及創新載體項目年度計劃投資87億元,涵蓋網絡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光電產品研發等20個項目,與5G相關的項目預計投入160億元。
其實,“新基建”的概念由來已久,早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明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
疫情發生以來,人工智能在疫情監控、體溫檢測、病毒檢測、復工復產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5G+遠程醫療、智能醫護機器人、遠程教育、在線辦公等應用加快實施,為廣大用戶帶來了更加直觀的5G體驗。
高端人才緊俏,人才培養需廣基礎重特色
支撐產業發展,人才是關鍵。2019年,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批設置人工智能本科新專業,101所高校新增設置機器人工程專業。
但相關報告顯示,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過500萬人。“目前國內人工智能的高端人才緊缺,人工智能專業還沒有成熟的人才培養方案,有的高校偏重理論,有的強調面向應用。”東南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執行院長耿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行業對人才的渴求,導致攻讀人工智能方向的研一研二學生,現在已經被一些公司“預定”了。南京一位攻讀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在讀二年級,就被南京一家公司的研究院“相中”,許以年薪百萬。
“人工智能專業的目標,目前還不是很明確,我認為是要形成知識體系,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耿新認為,該專業的學生,需要有扎實的數學基礎,還要懂得計算機編程、機器學習、模式識別、視覺處理、語音處理、大數據分析等。
在張川看來,驅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技術之一5G,也面臨高端人才供不應求的現實。“5G相關行業有比較高的技術門檻,而且對實踐能力的要求很高,目前對高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這些人才除了要有具備扎實的數學、物理基礎,還要嫻熟掌握信號處理、通信原理、隨機過程、硬件設計等領域的相關知識,能同時處理軟件、硬件問題,了解人工智能、算法,并掌握在軟硬件上如何實現通信等技術。目前行業內能兼具軟硬件設計能力的人才不多。”張川說。
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的新基建瞬息萬變,而高校的人才培養自帶規律和周期,如何抓住這一時代機遇?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認為,高校要盡可能采取“寬基礎、通用性、特色化”的培養模式,讓學生具備廣博的知識面的同時,及時與社會需求接軌,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5/05/content_9337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