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年5月25日
已經查看了334次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我國現行的大學管理體系形成于新中國成立后的高校院系調整時期,鞏固、發展于計劃經濟時代,計劃管理、行政權力主導是其主要特點,管理過程缺乏靈活性,各方參與性不強;許多學校軟環境建設特別是在治理架構、人事制度、人才培養機制、科研體制、資源約束上受到的制約日益增強,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在發展模式上有所突破,人才培養質量和科技創新能力將很難再有新的全面提升。”
這是山東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曉靜代表的觀察。面對新時代,她認為,我們要堅持“守正創新”,通過構建中國特色“面向未來”的中國大學操作系統,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所謂治理體系,就是參與和實施治理的全部要素、手段、方式和環境、條件的總和。劉曉靜代表認為,從形態上看,大學治理體系更應該像一個以大學章程為核心的“大學操作系統”。這里借用了計算機操作系統的概念,但大學操作系統既是一個平臺,又是大學運行活動的具體表現,它不僅是個軟件系統,還是一定規模系統結構下的人、財、物的有機集合,也是大學系統的內核與基石。
劉曉靜代表表示,治理體系,首先包含制度,甚至主要的部分就是制度。要認真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密切聯系學校實際,對制度進行“廢、改、立、釋”,最終形成符合教育規律和時代要求的,富有中國特色、高校各自特點的制度體系,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學校工作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制度為根本,以治理為核心,完善治理結構、深化綜合改革,扎實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等,實現從外延式發展到內涵式發展的根本性轉變。
目前部分高校過度依賴“上位法”,忽視了“以人為本”的要求,工作邏輯不夠完整。為此,劉曉靜代表建議,要充分考慮“治理”多元參與主體多向度的相互影響,把制度的制備變成審視工作環節、順暢運行渠道的過程,通過對制度執行過程不斷進行場景化模擬,增強、改善用戶的體驗度。即:制度體系建設要實現遵循“上位法”與“以人為本”結合。
大學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文化涵養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漫長的治理過程中,治理主體的意見特別是“關鍵少數”的理念、意志和作風特點也是不可忽視的。因此,她建議要通過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實現治理體系與治理主體、“關鍵少數”與多數意志的動態平衡。
大學治理體系建設是個系統工程,可以也應當采取必要的技術手段。劉曉靜代表建議,要厘清權限。通過制度細化,使系統每一人都明確自己對誰負責,應該做什么和怎樣做,最大限度減少決策行為,提高系統運行速率;簡化程序。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實效導向,多從被服務對象的視角設計流程,把辦事環節減少到極致,強化場景感、體驗度;同時,信息要實時。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支持下,“互聯網+大學治理”將是工作捷徑,大數據分析將成為治理決策的重要依據。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5/25/content_9468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