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年6月3日
已經查看了318次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中國渤海萊州灣北部地區首個億噸級大型油田!”最近,這則消息在朋友圈刷了屏。這個名為“墾利6-1油田”的石油探明地質儲量超過1億噸,人們計算,如按原油常規采收率,提煉成汽柴油后,其可供100萬輛汽車行駛20余年。
對中國石油人來說,這不是唯一的好消息。6月初,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對外宣布,在渤海灣這片淌金流銀之地,“埕北830井”獲得日產179噸的高產工業油流。這是繼億噸級大油田之后,渤海灣的再次重大發現。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在接連發現背后,新理念、新技術、新成果立了大功。
高科技立新功!“貧油帶”出油了
當石油勘探的觸角深入到渤海灣淺海區域3300米以下地層時,科研人員遭遇了瓶頸。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傳統觀點認為,由于地下的連通性,造成油氣只能在高部位成藏,在低部位的洼陷帶很難成藏。
一方面,上述“埕北830井”所在地段是一個“富得流油”的地帶。自1995年部署以來,這一地區不斷有日產224噸高產工業油流等高產井發現。截至2020年4月底,該地段累計上報探明儲量1000余萬噸;但另一方面,“在低部位的洼陷帶很難成藏”這一傳統觀點,是經驗,更被無數事實證明。
在洼陷帶找油,探不探?如何探?這是一個問題。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副總經理、總地質師宋明水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們提出了“四個重新認識”,即對資源潛力、復雜構造、沉積儲層、成藏規律進行重新認識,通過精細勘探撥開成熟老區找油的迷霧。
這是關鍵的轉變。在四個“重新認識”指引下,地質人員打破傳統,堅定山腳下具有成藏條件的判斷,讓一向熱衷于“高山頭”找油的地質人員,把視線瞄向“山腳下”,持續攻關并取得成功。如今,“埕北830井”高產,再次打破了“在低部位的洼陷帶很難成藏”觀點,傳統意義上的貧油帶也會打出“富油井”。
實際上,在此之前,同樣也是渤海灣南岸海域,“埕北313井”日產超過300噸,實現潛山勘探從“高山頭”到“山腳下”的轉變。
“潛山”并非地面以上的山,是指被埋藏在地下遠古時期的山。油比水輕,地質人員以前一直在“潛山”高處找油,這次在“山腳”下首次發現了高產油流。
突破背后是解放思想,是與時俱進,這成為勘探發現的靈魂。宋明水說,勘探永遠是進攻仗,勘探人員要始終保持著一種滾石上山的姿態,把敵占區變成解放區,“既要想得到、瞄得準,還要拿得出、高效益”。
打破瓶頸!“織密了的漁網”走上戰場
尚新民自稱“給地層拍照片的人”。
隨著勝利東部探區進入勘探開發中后期,勘探目標具有“薄、小、碎、深”的特點,對地震資料也提出更高要求。“以前用大網捕魚,當大魚捕得差不多了,要想再捕魚,只有織密漁網才能捕著魚。”勝利油田物探研究院首席專家尚新民用漁網比喻地震技術面臨的瓶頸。
單點高密度地震技術就是尚新民手中“織密了的漁網”。這項技術徹底改寫了羅家地區的勘探命運。2018年,在未鉆探新井的情況下,利用單點高密度地震新資料,勝利油田在羅家地區渤南油田沙三段上報預測儲量852.76萬噸。2019年,羅176探井在羅家地區紅層獲得高產工業油流,打破了羅家地區勘探停滯近十年的困局。
記者了解到,目前勝利東部探區已實施三維地震面積3.5萬平方公里,探明儲量33億噸,平均每100平方公里探明儲量近1000萬噸。根據七年行動計劃,勝利油田每年實施高密度地震上千平方公里,預計可增加5億噸探明儲量,可以增加10年效益穩產期。
此外,勝利油田還創新形成“組合縫網壓裂”“非常規水平井分段壓裂”和“二氧化碳輔助降黏冷采”等技術,讓老區精細勘探有技可施。近60年來,勝利東部探區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約52億噸。
宋明水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勘探不能“只在熱炕頭上,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必須不斷解放思想,加大新區勘探力度,不斷突破自我,才能為“百年勝利”提供資源支撐。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6/02/content_9507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