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年7月13日
已經查看了234次
科技日報記者?郝曉明
“活不長、長不大、做不強,發展水平不均衡,產業服務能力有待提升,示范性、引領性尚未充分顯現……”7月10日,沈陽新型研發機構座談會在東北科技大市場舉行,沈陽科技局局長趙日剛的一番話讓在場的21家新型研發機構負責人有些“坐不住”。
新型研發機構關鍵在“新”,如何做活“新”字這篇大文章,沈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相繼制定出臺了鼓勵社會化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政策措施,并于2017年提出每年安排不少于1億元科技資金資助新型研發機構建設。
面對即將出臺的《關于全面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沈陽市召開全市新型研發機構座談會,不回避問題,不說功勞成績,只談“痛處”,廣泛聽取各個“當家人”的建議和意見,以便新政策更有針對性,更能解決“研究院”的“痛點”。
“通過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股權激勵機制和資本運營機制,探索構建‘短’與‘長’相結合的多種分配激勵機制,推動研究院與企業形成利益‘命運共同體’。”沈陽陽工業設計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張劍介紹該院創新發展的同時也道出成長煩惱:與南方相比,沈陽集聚創新人才缺少競爭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迫切需要打造人才的“營商環境”。
“研究院有一些待轉化的科研成果,具有對外提供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和技術轉讓的能力,但如何精準地找到相應技術和成果的需求方仍是一個難題。”沈陽市大工先進技術發展公司董事長李英順就沈陽市大工先進技術研究與大連理工大學沈陽鐵西研究院在技術研發與成果供需提出建議,“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夠建立此類的科研供需平臺,以助力研究院的技術流通和成果轉化。”
“好鋼用在刀刃上。依賴政府補助不能走長久,新型研發機構要明確定位和創新模式,通過提升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管理創新等能力,形成核心創新力、綜合競爭力和持續支撐力,不斷產出創新成果、孵化創新企業,培育創新產業,成為集研發、企業孵化、產業化多功能一體的產業技術研究院,是為關鍵。”沈陽市科技局局長趙日剛在座談會上強調。
據悉,即將出臺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強化產業技術供給,支持創新主體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協同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明確政府將以更大力度支持引導研究院的創新建設。
“依托醫療會員資源和Care Vault研究云平臺,研究院10天完成COVID-19肺炎CT影像早期快速自動篩查軟件‘火眼AI’,并與雷神方艙醫院CT一起馳援抗疫。”座談會上,東軟智能醫療研究院張霞自信的道出“小目標”:經過3年建設,能夠成為國內領先的健康信息科技協同創新平臺,研究成果能夠為個性化、精準、高效的醫療機構提供服務。
“沈陽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提出到2022年將達到50個,這給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和管理提出挑戰。”沈陽市副市長李松林在座談會上提出,新型研發機構要做好“新”和“研”,立足自身實際,創新機制、大膽突破、辦出特色、走出路子,全面提升技術引領能力和產業創新能力,為沈陽老工業基地新一輪振興起到擔當、創新和引領作用。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7/13/content_9722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