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年1月4日
已經查看了298次
科技日報?國際部
編者按 庚子年開局,一場新冠肺炎“大考”就擺在世人面前,讓全球經濟發展緊急剎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但無論是抗疫,還是恢復經濟,科學技術的進步均已并將繼續發揮支撐引領作用;新的一年,相信國際科技創新的交流合作必將讓人類沖破疫情的陰霾,迎來更加美好的世界。
俄羅斯
科技日報駐俄羅斯記者?董映璧
啟動“中俄科技創新年”
實施俄“科學”國家項目
啟動“中俄科技創新年”是2020年俄羅斯科技政策的一大亮點。2019年6月,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期間,同普京總統共同宣布2020年、2021年舉辦中俄科技創新年,這是中俄兩國首次舉辦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國家年。2020年8月,“中俄科技創新年”舉行開幕式,普京總統致信祝賀表示,科技創新是當前俄中兩國最富前景的合作領域之一,決定著兩國發展的未來,影響著兩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此次科技創新年框架下活動內容豐富,包含科研、展覽、學術交流等一系列合作項目,特別是兩國政府、醫學和科研部門就抗擊疫情開展密切合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具有廣泛影響。衷心祝愿科技創新年成功舉辦,不斷為俄中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發展增添新內涵。
2020年是俄羅斯“科學”國家項目實施的第二年,一些大科學項目先后啟動,一些政策陸續出臺。比如,俄羅斯在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啟動的重離子超導同步加速器大科學項目。1月,俄羅斯國家杜馬一審通過了《俄羅斯生物安全法(草案)》。該法對涉及生物安全的一些主要概念給予了定義和解釋;提出確保俄生物安全的基本原則;制定了消除生物威脅及預防和降低生物風險的一系列措施。5月,普京總統在基因技術發展問題視頻會議上表示,俄應該擁有一整套完整的基因研究成果,以幫助預防和治療重癥疾病,延長人類壽命,改善環境,清除土地、水和空氣污染,使用環保生物燃料。為此,有必要在科學研究、技術發展、保護人民利益和道德問題之間找到平衡,在醫學、工業和生態學領域開發出一條完整的基因技術路線,建立俄羅斯國家基因信息庫。
美國
科技日報駐美國記者 劉海英
推動自身科研穩中求變
遏制中國科技變本加厲
大選加疫情嚴重影響了2020年特朗普政府的行為,相比往年,美在本國科技政策方面的動作不大。政府層面,在5G領域重點打壓中國5G產業發展的同時,推進自身網絡安全建設。3月特朗普先后簽署了《2019年安全可信通信網絡法案》《寬帶數據法》和《2020年安全5G及以后法案》,保護美國5G系統和基礎設施的安全,推動美國寬帶建設;在生物安全領域,發布了《2020-2030年國家流感疫苗現代化戰略》,強化自主掌握流感疫苗的研發、制造,保證供應鏈安全。
美國國會方面,則著力于為保持美國長期的科技優勢地位進行謀劃,其中最重要的科技立法活動是《無盡前沿法案》(Endless?Frontier?Act)的推出。該法案提出改組國家科學基金會為國家科學和技術基金會,并建議在該機構內設立技術局;提出在未來5年投入1000億美元推進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量子計算和信息系統、先進通信技術等十大關鍵科學技術的研發;建議投入100億美元建設至少10個區域技術中心。該法案的最終通過將極大推動美國的先進技術研究。
遏制中國科技影響力一直是特朗普科技政策的主要內容。2020年,美政府不僅“圍獵”中國企業,還推出了荒謬的“清潔網絡”計劃,該計劃作為美對華科技遏制戰略的重要一環,以中國企業對美國家安全和公民隱私自由“構成重大威脅”為名,企圖在運營商、應用商店、應用程序、云存儲和電纜等五個方面清除中國企業。而拜登當選新一任美國總統,并不會改變中美科技競爭的長期態勢。
德國
科技日報駐德國記者 李 山
發布系列國家科技戰略
促進“創新與結構轉型”
2020年,德國相繼發布《國家生物經濟戰略》和《國家氫戰略》,修訂新的《人工智能戰略》。在應對新冠疫情的經濟復蘇計劃中,規劃了約500億歐元的科研創新和衛生的資金投入,將德國科研發展的重點落在數字化與技術主權、醫藥研究和氣候保護科技等領域。
《生物經濟戰略》計劃投入36億歐元,發展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續經濟形式。為了提高公眾的認識,特別將“生物經濟”作為德國2020科學年的主題。
《國家氫戰略》投資90億歐元,被視為與《可再生能源法》同樣重要。德國希望利用氫這一“未來的清潔燃料”,將氣候保護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并把德國建設成為“全球領先的現代氫技術供應商”。
新修訂的《人工智能戰略》 把對人工智能的資助從30億歐元增加到50億歐元,充分考慮了近兩年的形勢變化以及新冠疫情等帶來的現實需求,并寄希望在人工智能等未來技術領域增強歐洲的技術主權。
其他方面,聯邦教研部繼續促進“創新與結構轉型”,對聯邦13個州的61家新的創新聯盟到2024年資助6億歐元;評選出4個新的電池研發能力集群,再投資1億歐元用于大學和校外研究機構的電池研究;啟動“研究數據行動計劃”,創建研究友好型的框架條件,支持在科學領域建設數據基礎設施和數據能力;發布《研究和創新框架計劃2021-2024》,未來四年內將投入4億歐元資助微電子研究。
聯邦經濟部發布新的中小企業數字化投資補助計劃,到2023年底資助2.03億歐元幫助中小企業改善數字化業務流程,提高競爭力和創新力。交通部則推動新一代高鐵列車建設計劃,德國鐵路將從2022年開始,采購30列最高時速為320 公里 / 小時的新型城際高速列車ICE,總金額達10億歐元。
此外,德國還推出穩定科學研究的一攬子應急計劃,幫助受新冠疫情影響的科研項目和研究人員度過難關。德國研究聯合會(DFG)推出總額1.75億歐元的經濟援助一攬子計劃,包括推遲年度結算期限和2019年度經費使用報告的遞交時間,允許2020年度的經費可跨年度使用等。
總的科研投入方面,2020年度德國聯邦財政投入研發的預算總額為203億歐元。在新增的總額1300億歐元的經濟復蘇計劃中,涉及科研創新和衛生領域資金規模超過500億歐元。從2017年起德國已經連續實現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國內生產總值3%目標,正在向3.5%的新目標邁進。
英國
科技日報駐英國記者 田學科
圍繞新冠疫苗藥物研制投入
提升制造業智能化促進經濟
2020年,英國在原有預算基礎上,圍繞新冠疫苗和治療藥物的研制,以及促進經濟恢復等方面,多次增加科研項目財政投入。同時,采取一系列措施,力保科研活動盡可能少地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使科研活動在抗疫行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
為提升制造業智能化水平,英國研究與創新基金(UKRI)產業戰略挑戰基金安排1.47億英鎊,鼓勵數字技術在制造業中應用研究, “鋁焊接數字化”等14個項目成為第一輪獲批的研究項目。為進一步支持創新活動,克服科研創新活動中的短板,英國加強了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如投入3300萬英鎊,支持“智能化創新中心”建設。
英國首相約翰遜提出把就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英國“后疫情”時代重建經濟的核心,在追加預算撥款的基礎上,再砸50億英鎊,用于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希望在改變落后基礎設施的同時,促動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希望把新冠疫情危機作為一個發展契機,“修建住房,修復國民健康醫療系統,解決技能危機,修補英國各地區之間在機會、生產力和互聯性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法國
本報駐法國記者 李宏策
公布“法國復興”援助計劃
重點發力生態轉型與競爭力?
2020年,法國科研和主要工業活動均受到疫情影響。為了盡快重振經濟,特別是增強后疫情時代科技競爭力,法國于9月公布了名為“法國復興”(France Relance)的援助計劃。該計劃將投資1000億歐元,圍繞生態轉型、競爭力等方面,擬定未來十年國家發展路徑。
生態方面,法國計劃成為歐洲第一個主要的無碳經濟體,將投資300億歐元用于四個優先領域:建筑能源翻新、交通運輸、農業轉型和新能源。為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本國經濟發展,法國希望通過生態轉型以加速實現中長期的現代化發展,制定計劃并同志投資面向未來低碳部門和技術,支持工業公司實現清潔過渡,促進工業回流搬遷以降低進口,提升法國產業競爭力和獨立性。
競爭力方面,法國計劃通過能源轉型和數字化轉型支持企業創新。法國強調科學和技術知識對確保國家復蘇和維護主權的重要性,特別是開發5G、量子等未來關鍵技術,將投資350億歐元用于提高企業競爭力,包括投資200億歐元用于減稅和擴大企業規模等。
此外,作為“法國復興”計劃的一部分,法國于10月簽署一項法令,將投入4000萬歐元用于支持中小企業開發未來工業技術。具體包括機器人設備,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軟件及硬件,物理傳感器、工業數據采集等。
日本
科技日報駐日本記者 陳 超
“登月型研發制度”聚焦AI與機器人
新設科創推進事務局強化跨部門指揮
日本提出“登月型研發制度”(Moonshot)。2020年1月21日舉行的綜合創新戰略推進會議為該制度明確了六項目標,計劃在2050年前實現。主要目標在于:通過AI(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共同進步,實現可以自主學習和行動并與人類共生的機器人。計劃開發與人類具有相同或更高的身體能力,并與人類共同成長的AI機器人;同時還將開發能在自然科學領域自主思考和行動,自動發現科學原理和解決方案的AI機器人。通過擁有人類的感性和倫理觀、能與人類共同成長的伙伴AI機器人,實現人類的富裕生活。其他包括:實現疾病的超早期預測和預防;針對地球環境實現可持續的資源循環;通過充分利用尚未開發的生物功能,在全球范圍開創合理、無浪費的可持續糧食供應產業;實現能帶動經濟、產業和安保飛躍發展的‘容錯型通用量子計算機等。
日本將《科學技術基本法》,修訂更名為《科學技術創新基本法》。3月,日本政府在內閣會議上通過了規定日本科學技術政策基本理念和基本框架的《科學技術基本法》修正案。修訂后的法案----科學技術創新基本法》,除自然科學外,還通過追加哲學和法學等人文及社會科學以創造出新價值。
日本內閣府新設“科學技術創新推進事務局”,強化跨部門的指揮功能。6月內閣會議通過2020年版《科技白皮書》,預測了38項新技術?。白皮書中指出,隨著新型肺炎的蔓延,今后社會形態很可能會發生巨變,需要“基于深刻的洞察力”推進科技振興;需要加速實現當前第5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的“Society?5.0”超智能社會。
此外,文部科學省下屬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強調未來將“重新思考以及重振人性,實現柔性社會”。例如,2030年人造肉等食品3D打印技術將實用化,2033年小城市將成為100%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的智慧城市,2034年將實現人和動物可以對話的便攜對話裝置等。
(待續)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1-01/04/content_10674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