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年3月4日
已經查看了295次
科技日報記者?陳超
2月27日,由中日青年產學聯合會主辦、日本華人教授會后援的第三屆“中日青年產學論壇”順利舉辦。本次活動主講嘉賓前東芝中國室長、中國副總裁,現櫻美林大學大學院長雷海濤教授講解了近三十年來日本制造業的變遷及對中國制造業的啟發。
雷海濤說,近三十年來的日本制造業常被稱為“技術成功,商業失敗”,很多行業都漸漸被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趕超。以家電為例,日本企業在80年代開發了Walkman、便攜攝像機等風靡世界的新產品,但90年代以后漸漸衰落。半導體行業更為明顯,91年全球前十的半導體企業日本占5家,2017年只剩東芝一家。
雷海濤總結了日本制造業衰退的三方面原因。一是沒能適應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分工。日本企業擅長的產業鏈上下游垂直整合,在全球化浪潮中沒法有效削減成本和分散風險。而Apple等歐美企業把生產放在人力成本較低的亞洲地區,專注于掌控知識產權和高附加值環節,獲利豐厚。二是日本企業在現有領域技術積累深厚,更傾向于繼續深化這些技術,而對新領域的投入不足。相比之下,中國新興企業在現有領域并無優勢,更愿意直接發力新技術新領域。三是技術驅動的日本企業,有時候無法有效按照市場需求來快速修正自己的技術路線。
雷海濤認為,對新領域的大量試錯和政策上的寬松是中國制造業近年來高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且中國企業能積極吸收歐美日的已有技術,實現跨行業應用。比如,日本發明的二維碼就被應用于電子支付,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外,中國充沛的理工科人才儲備也是一大原因:2019年中國理工科本科生達177萬人,是日本的15倍。雷海濤同時也指出,中國制造業在核心技術、專利、品質管理、產業結構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比如,華為的手機產量和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了Apple,但利潤只有Apple的1成左右,還不包括Apple Store每年150-300億美元的收益,有待進一步增加高附加價值的研發和產品服務投放。
雷海濤建議,在全球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中日雙方要加強合作,實現產業互補。以手機行業為例,在材料、電子元器件等層面日本企業有優勢,而在網絡、手機、應用等層面中國企業正在崛起。中國企業要學習日本制造業的成敗教訓,少走彎路。日本企業也應注重換位思考,以便正確把握中國企業和中國市場的動向。
討論嘉賓日本經濟產業省石澤義治統括輔佐表示,日本政府應在政策上引導企業實現從All Japan到Global Scouring的轉變。大企業轉型困難,但新興企業在創新投入上相對容易。比如中國深圳已像美國硅谷一樣,匯聚了大量人才、技術和高科技企業。日本新興企業不能只關注國內市場,應與中國高科技企業加強合作,適應國際潮流。
日本知名制造企業的車昂中國區經理,從企業角度,指出中國制造業尚存在缺乏核心技術、重要設備依賴進口、技術人員流失等問題。日本企業對于質量問題,有一套嚴格的查明原因、防止復發、培訓員工、改善流程的程序,值得中國企業學習。
日本經濟新聞社編輯局企業報道部山田周平擔當部長做了最后的閉會致辭。山田認為,東芝等一些日本企業出現的種種問題,可以統稱為“大企業病”。目前中國市場處于增長階段,很多問題尚不明顯,但在市場停滯時有可能大量涌現。因此日本制造業的大企業病,值得中國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深入分析,并對今后中日兩國企業的攜手發展表示期待。
本活動主辦方中日青年產學聯合會代表理事陳霄明在會后表示,本次活動除向日本社會傳遞了中國制造業的現狀外,也有助于培養在日華人青年遠大的視野和對中日產業趨勢的分析和判斷能力,有利于進一步推動兩國在產業方面的互補和合作。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1-03/03/content_10852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