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鏈接
正文
《中國材料進展網》
哀悼淚別 接續(xù)奮斗——水稻人沉痛追思袁隆平
發(fā)布時間:2021年5月24日 已經查看了272次
吳巖?科技日報記者?劉志偉?陳曦?張景陽?趙漢斌?過國忠?通訊員?李良鵬
袁老走了,留下無盡的哀痛和思念。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消息傳來,曾經在科研上受教于袁老,或工作生活中接觸過袁老的雜交水稻研究工作者們哀思難斷,淚別袁老。
稻香飄溢神州大地
從魏巍興安到千里大漠,北疆草原難忘袁老足跡。2018年10月,袁隆平院士來到內蒙古,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揭牌。隨后,工作站在興安盟科右中旗巴音塔拉嘎查建立耐鹽堿水稻試驗示范基地,創(chuàng)新選育出適宜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的耐鹽堿水稻品種。
2020年9月,興安盟科右中旗種植的耐鹽堿水稻畝產突破530公斤。
“袁老親自為大米起名‘袁蒙’,意為‘圓夢’。”工作站站長王世剛說,“得知袁老離世,瞬間眼眶濕潤,還有很多計劃來不及匯報,他日成功定第一時間祭告。”
“現(xiàn)在正是水稻插秧時節(jié),雜交粳稻良種天隆優(yōu)619,就是在袁院士指導下,選育的天津首批優(yōu)質特色小站稻品種。”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東麗博士回憶袁老對天津小站稻給予的幫助,幾度哽咽。
得益于袁院士親自指導,該中心育種團隊解決了稻米品質差、制種產量不高等制約雜交粳稻發(fā)展的系列難題,天隆優(yōu)619成為我國唯一連續(xù)三屆榮獲全國優(yōu)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的粳稻品種。
去年10月,天津小站稻品牌推介會上,袁院士還親筆題詞“百年津沽小站稻、中國隆平稻花香”。
“‘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是袁院士曾分享的成功秘訣。”東麗表示,育種團隊將謹記袁老八字秘訣,讓小站稻更香甜,為打造天津小站稻全產業(yè)鏈出力獻策,為我國優(yōu)質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高產捷報大江南北
故人西去,怎叫人不淚濕衣襟。
“我真不敢相信,也沒有思想準備。”江蘇常熟市農科所總農藝師端木銀熙眼含熱淚,“我能在水稻育種領域取得成就,離不開袁老不斷的肯定與鼓勵。”
端木銀熙回憶說,袁老一直關心和支持基層農業(yè)科技人員,他與袁老相識于1995年,在海南育種基地,經常見到他,“我們在業(yè)務上求教,袁老總是耐心仔細,有求必應,沒有一點大科學家的架子”。
“2015年,袁老對我說,常熟水稻一定能向畝產1000公斤目標沖刺。從那時開始,我和團隊一直在全力以赴。”端木銀熙說,他們沒有辜負袁老的期望,2018年已小面積實現(xiàn)畝產1000公斤。“遺憾的是,當時因處于小面積試驗,沒有向袁老匯報這一喜訊。今后,我會繼承袁老遺志,戰(zhàn)斗在水稻育種第一線!”端木銀熙堅定地說。
2010年,“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原繁育示范分中心”在云南紅河州個舊市掛牌。
袁隆平院士認為個舊市種植超級稻有一定潛力。2015年9月,在由他命名的個舊市大屯鎮(zhèn)新瓦房村委會“超級雜交水稻個舊示范基地”,百畝連片水稻攻關田種植基地以1067.5公斤刷新了當時百畝連片平均畝產水稻世界紀錄。
“紅河農業(yè)人一定把超級稻栽培好,一定會把袁老未完成的水稻實驗示范事業(yè)繼續(xù)下去!”紅河州農業(yè)農村局干部李雨珂說。
創(chuàng)新育種后浪奔涌
國士無雙,稻香永存。
“作為農業(yè)科技工作者,我們倍感心痛,也感覺身上擔子更重了。”湖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劉曉洪表示,我們一定會化悲痛為力量,牢記先生“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扎根科研一線,腳踏實地,努力前行。
2016年,袁隆平受聘為武漢市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特聘院士,指導該所多倍體系列特色水稻育種研發(fā)。
“袁老多次到我們海南基地和武漢基地現(xiàn)場指導,有時候就席地而坐,對我們遇到的問題一一詳解。”武漢多倍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柏林說,5月23日趕往長沙的路上,心情十分沉重,思緒萬千。
在袁隆平等院士的關心和指導下,湖北大學蔡得田教授歷經近20年研究,開辟了一條水稻育種的新途徑,在國際上率先奠定多倍體水稻育種理論基礎,突破了多倍體水稻育種結實率低的國際性技術瓶頸,建立了多倍體水稻育種的完整技術體系。
回憶起與袁隆平院士的師生情誼,蔡得田說,袁老桃李天下,非常樂意提攜后輩,袁老工作中與眾不同,“在田里為水稻雜交,別人坐凳子,袁老卻喜歡扎馬步”。蔡得田說,他和團隊一定會繼承先生遺志,在水稻研究領域投入更多精力,培養(yǎng)更多年輕人,把先生未竟的事業(yè)發(fā)揚光大。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1-05/24/content_113662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