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年7月8日
已經查看了263次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數據、算法模型、AI芯片等軟硬件信息技術成為傳統行業向數智化轉型的重要支撐,推動城市交通、金融、教育、制造等領域數字化轉型。7月8日,第四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拉開帷幕。國內外人工智能領域科學界和產業界代表齊聚上海世博中心,就數字化城市、產業數字化以及數據治理進行主題分享交流。
AI應用拓展:從火星車到城市數字化
無人駕駛、智能助老、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應用,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記者從開幕會上了解到,國內人工智能技術公司,如百度、騰訊,正在將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拓展到天文領域的科普和研究中。
“聽說你也在造車,我有機會看到嗎?”
“如果有一天人類能夠移民火星,我們一定會把地球上造的車,帶到火星上去 。”
在開幕會現場,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與百度研發一款祝融號數字人進行了短暫的交流。據悉,祝融號數字人是中國火星探測工程聯合百度發布的全球首個火星車數字人,它基于人工智能技術,通過百度智能云實現了“火星車”與現場觀眾面對面聊天。
李彥宏表示,人工智能無疑將會影響未來40年人類發展的進程,在交通、金融、工業、能源、媒體等各個行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都給出了行業數字化升級的新思路和新解法,甚至已經開始重塑整個行業的面貌,進而影響人類社會的未來。
“AI技術不但能上天,還能進駐生活,”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騰訊將和國家天文臺共同發布“探星計劃”,將把上海優圖實驗室的AI技術用于尋找脈沖星,探索宇宙。另外,目前已經有上海的專業制造企業把騰訊的AI技術用于質檢環節,降本增效。
另外,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業發展帶來顛覆性變革。“數字化的建設讓我們能夠實現一個全線覆蓋的無人操作,對精度、質量、效率都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表示,格力電器智能化轉型使得從過去10萬人的企業只做800億的產值,到今天2000億的產值我們只有八萬人。“智能化已經給制造業帶來了如虎添翼的效果。”
硬科技提高AI產業韌性
算法模型、數據、芯片、數據安全等關鍵技術是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支撐。記者了解到,華為、燧原等科技公司借助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平臺進行產品發布,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平臺級應用快速迭代。
“技術要扎到根,根深才能葉茂。”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表示,我們應大力發展“根”技術,尤其是處理器、AI計算框架等技術,增強人工智能技術產業的發展韌性。
AI的技術在發展的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瓶頸,胡厚崑認為當前AI的普及應用的瓶頸不在技術上,而在于開發的效率上。“現在的開發效率太低,AI應用的開發太慢,這樣它嚴重阻礙了技術和需求的結合。”
為了支持新的開發模式,華為聯合合作伙伴推出名稱叫“盤古系列”預訓練大模型。記者了解到,盤古大模型核心為預訓練大模型,基于大量數據,利用深度學習技術將這些數據分布和特征整合在一個具有巨大參數量的神經網絡之中,打造一個超大規模參數、超高精度的預訓練大模型。通過與行業知識進行結合,盤古大模型能快速實現不同場景適配,加速AI行業應用。
此外,燧原科技將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首發第二代AI芯片“邃思2.0”。此前,燧原科技在2019年發布了中國第一個AI訓練芯片,打破了國內在高端芯片領域的空白。
據悉,經過全新升級迭代后,邃思2.0的計算能力、存儲和帶寬、互聯能力較第一代訓練產品有了巨大提升,顯著增強超大規模的模型支持能力。AI 模型復雜度的指數級增長使得算力需求從單機往超大規模集群發展,設計高性能人工智能芯片,并構建超大規模的人工智能訓練集群將成為未來AI技術取得領先的關鍵,是人工智能從感知智能到認知智能發展的必備條件。
上海深入推進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示范
城市為人工智能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場景示范。人工智能作為上海優勢主導產業,借助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平臺,發布重大應用場景,推動城市治理、數字孿生等落地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數據驅動智能城市發展,”牛津大學網絡學院互聯網治理與監管專業教授舍恩伯格在開幕式上指出,智能城市核心在于做出更好的決策,其基礎在于豐富多樣的數據,需要的遠不止技術上的進步,更需要組織和機制上的創新以及進步。
據悉,上海深入推進人工智能應用示范,持續建設東海大橋海鐵聯運、申通地鐵、張江科學城等重量級場景。通過“揭榜掛帥”工作機制,發布3批58個單位的場景需求,對接280余個企業、500余個解決方案。在抗疫期間,建設了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東方醫院援鄂醫療隊兩個應用場景,取得良好成效。
上海在全國人工智能“揭榜賽道”形成一系列成果。圍繞智能網聯汽車、醫療影像輔助診斷、視覺圖像身份識別、智能傳感器等4條賽道,開展測評工作,形成一批標準規范。截至2020年底,智能網聯汽車已累計開放測試道路560公里,向23家企業155輛車頒發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牌照,企業數、牌照數均居全國首位。
未來,上海還將完善人工智能治理體系,推動數據立法,開展AI立法調研,在重點應用領域率先出臺相關規范文件。
截至2020年,上海人工智能重點企業1149家,形成較為完備的人工智能產業鏈條。全年規上產業規模達到2246億元,實現50%左右逆勢增長,行業復蘇態勢明顯,2018-2020年年均增速29.5%。爭取“十四五”期間規上產業規模年均增長15%左右,2025年達到4000億元。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1-07/08/content_11751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