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鏈接
正文
《中國材料進展網》
“三達膜”藍偉光:中新應共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
發布時間:2021年9月26日 已經查看了243次
日前,在“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第二屆大會”新加坡推介會上,藍偉光博士應邀以線上視頻的方式發表演講。身為新加坡中國科技交流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科創板上市公司“三達膜”董事長的藍偉光博士在演講時呼吁,中新應共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
25年前,藍偉光攜技術從新加坡回國,把市場的難題作為科研的課題,在福建廈門火炬高新區創下了“三達膜”。不到6年時間,“三達膜”即以首家中國科技企業的形象,登陸新加坡交易所主板市場。2019年11月,“三達膜”在完成私有化摘牌之后,登陸中國科創板,成為第一家由新加坡企業投資創辦的中國科創板上市公司,并入選中國科創板50指數成分股。?
身為“三達膜”的創始人和董事長,藍偉光無疑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但更多的時候,他愿意以“學者”身份示人。這個業界口中的“藍博士”,
17歲即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31歲拿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學位,33歲成為廈門大學材料學院副教授。藍偉光用大半生的時間研究水的循環與利用,他把最早應用于工業領域的膜技術,創造性地融入納米材料,發明了全球首個“先進無機陶瓷復合納濾芯”,并應用到民生凈水領域。為此,藍偉光常常被稱為“水資源膜法師”。
“‘三達膜’是中新兩國科技交流與合作的典范!被仡欁约旱膭摌I路,藍偉光說,“三達膜”的成功故事,是新加坡科技人才的成果轉化與產業化之路一個經典的樣本,也為中國利用新加坡吸收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并服務中國的國家戰略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樣板。
藍偉光表示,新加坡擁有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新加坡國家科技局旗下的多家科研機構也積累了大量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然而,科研成果要轉化為生產力,僅靠科學家的力量是不夠的,他們雖然洞察行業最新的發展趨勢,卻未必了解市場環境的變化多端。而且,新加坡700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限制了科技的應用場景。而中國擁有潛力巨大的市場空間與各種各樣的應用場景。近年來,中國對硬科技的重視與關注,更是為新加坡科技人才提供了馳騁的舞臺。因此,藍偉光呼吁,中新兩國應攜手共建一個以應用目標為導向的科研成果轉化平臺,既為新加坡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轉化提供中試與實訓的基地,也為中國實體產業的升級迭代提供科技支撐。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1-09/25/content_122208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