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年10月19日
已經查看了781次
“第一口螃蟹不好吃,但是必須吃,只有這樣,中國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徐德龍
茫茫大西北,荒漠之上的胡楊深深扎根地下,以堅韌不拔的身姿阻擋著沙暴對綠洲的侵襲。
徐德龍長于甘肅蘭州,作為我國水泥生產工藝及工程領域的首位院士,他生前常以這種特殊的樹種自喻,并賦詩明志:
“我本一胡楊,長在沙石臺。雨露也滋潤,陽光滿胸懷。”
作為一名從黃河岸邊走來的農家子弟,徐德龍 16 歲時入伍從軍,在部隊這個“大熔爐”中快速成長。1972 年 9 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他正式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為國為民的初心從此根植于心。
一年之后,徐德龍考入西安冶金建筑學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前身),學習水泥工藝專業。一旦進入學習的狀態,就沒有人能夠打擾他。刻苦鉆研帶來了優異的成績——他的大學畢業論文《雙層流態化烘干機》被收入《水泥生產技術》一書。畢業后,他留校工作,從此與無機非金屬材料研究結下了一生的情緣。
作為科學家,徐德龍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正是其勇于第一個“吃螃蟹”、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那時,水泥也被稱為“洋灰”,發達國家一直占據相關技術領域的優勢地位。1983 年,徐德龍經過反復的熱力學理論研究,首次從數學和物理學的角度揭示了固氣比對熱效率的影響,進而創立了高固氣比懸浮預熱預分解理論。
這一理論的誕生一下子突破了當時的窯外預分解技術框架,受到國際學界的高度評價,使中國人第一次站在了引領世界水泥技術的制高點。
為了將這項理論成果轉化為實用技術,徐德龍和同事們堅持不懈地進行了十余年的開發研究。2010 年 9 月,采用高固氣比懸浮預熱預分解新技術的陜西陽山莊水泥有限公司日產 2500 噸的水泥熟料生產線進入生產調試。使用效果表明,實際增產 43%,綜合熱耗降低了 21%,電耗降低 15%以上。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二氧化硫減排約 80%,氮氧化物減排 50%以上,各項指標均居國際領先水平。也是在那一年,在全國建材工業“由大變強 靠新出強”發展戰略回顧與展望座談會上,徐德龍底氣十足地為我國水泥及建材行業的發展提出新定位:“世界水泥產量有一半以上在中國,中國理應引領世界潮流,而且中國也有條件、有能力做成這件事情。”
數年來,徐德龍團隊利用原創技術建成和改造的 120 余條生產線,主要指標達到同類型窯國際領先水平,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然而,徐德龍的探索并未止步。
我國是鋼鐵生產大國,排放的礦渣堆積如山卻無法有效利用。他帶領團隊成功開發出高爐礦渣水泥的加工工藝,變廢為寶,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同時,他主持設計了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冶金工業渣微粉生產線,并在多家鋼鐵企業推廣應用,各項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工業廢渣的資源化,為我國低碳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對于教育事業,徐德龍同樣充滿熱情。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校長的崗位上,他整整工作了 15 年。校友們回憶,每年的畢業典禮上,徐德龍常會這樣勉勵大家——“人生不能忘記母親、母校和祖國。人生也永遠不要說我不會、我不行、我不能”。
2014 年到 2018 年,徐德龍出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四年間,他保持著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年逾花甲卻依然熱忱不改,積極倡導并推動院地戰略合作,主持了多項重大咨詢項目。
斯人已逝。如今,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校史館里,人們常在一幅水泥畫前駐足。畫上,徐德龍目光深邃,深情地注視著每一位為國創新的后來者。
【院士小傳】
徐德龍(1952—2018),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2003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作為中國硅酸鹽工程領域的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在水泥懸浮預熱預分解技術、粉體工程等方面取得多項重大成果;創造性地提出了高固氣比懸浮預熱預分解理論,利用原創性的高固氣比懸浮預熱預分解技術建成多條生產線,主要指標創同類型窯國際領先水平;主持設計了全世界最大的冶金工業渣微粉生產線,在 20多家鋼鐵企業推廣應用,各項指標居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工業廢渣的資源化。曾多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技成果獎,榮獲多個國家級榮譽稱號。1972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來源: 辦公廳宣傳與政策研究處 發表時間:2022-06-01 中國工程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