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年10月28日
已經查看了705次
“我不是什么天才,之所以能成功,個人奮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國家重視科技、發展科技的好時代造就了我。”——周廉
周廉是個“鐵人”!
1969年,為響應國家支援“三線”號召,正值青春年華的周廉放棄北京優越的工作條件,離開了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奔赴西北腹地秦嶺山下。
周廉的家,就安在老鄉昔日的“干打壘”里,與他朝夕相伴的只有崇山峻嶺,時常還有野獸出沒。但是,對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周廉來說,那里正在建設國內最大的稀有金屬材料加工科研生產基地,是他追逐科研夢想的搖籃。也就是在那里,周廉光榮地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從此,周廉和“鈦城”(陜西寶雞)人在這里開始了艱難的超導科研攀登,也開啟了他極具傳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1970年,祖國西南發來一封求援電報,受控核聚變裝置急需250公斤的鈮鈦超導單芯線,長度必須大于1000米,最難的是直徑必須是0.37毫米,而線芯直徑僅為0.25毫米。這種鈮鈦超導單芯線,國外剛剛研制成功,國內尚為空白!
勇攀高峰、敢為人先,周廉被任命為攻關組組長,他二話沒說,拎起鋪蓋,就住進了簡陋的實驗室。他帶著20多個人,苦干了100多個晝夜,經過數百次測試和分析,終于研制和生產出了第一批250公斤鈮鈦超導線材。這是中國首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鈮鈦超導線材,單根線材的平均長度為5500米,最大長度達2萬米以上,臨界電流密度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多熟悉周廉的老同事感慨道,老周身上就是有一股特別不服輸的韌勁、特別敢爭先的拼勁,他是個真正的“鐵人”!
從求知創業到碩果滿載,從進退維谷到柳暗花明,50多年來,周廉始終圍繞國家重大需求、聚焦關鍵技術領域,在超導、航空航天、核工業、海洋等研究領域攻堅克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周廉堅持的低溫超導材料研究開創了超導鈮鈦研究的新紀元,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超導線材產業化和中國超導材料實用化做出了卓著貢獻;主持研制的高溫YBCO、Bi系、二硼化鎂新型超導材料的性能3次突破世界紀錄;指導學生開發的TC21,是我國首次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強、高韌、高損傷容限鈦合金,也是我國第四代戰斗機的主干鈦合金,打破了國外壟斷,解決了領域中的“卡脖子”難題。
廉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中國材料學科建設謀篇布局,把準中國材料研究發展方向,穩步擴大中國材料界的國際影響力;長期擔任“863計劃”專家委員、“973計劃”顧問,為國家材料領域重大事項的發展規劃、戰略部署提供咨詢意見和建議;創辦的《中國材料進展》目前已經成為國內材料界有較高影響力的綜合性中文學術期刊;創立的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發展模式,已經成為全國轉制院所的成功典范,使得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躋身為國內一流科研院所,年產值達到約兩百億元。
人才是科技發展的基礎。周廉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科學教育家,不僅為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打造了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他還特別重視對全國材料領域青年拔尖人才的培養。他牽頭開辦的鈦合金博士班、航空材料博士班、3D打印博士班等,讓3000余位青年學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從中獲益,遍布于我國材料學科發展的各行各業。
直至古稀之年,周廉仍然熱切關注著生物材料、3D打印材料、海洋材料等新興領域,為我國材料領域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做出了突出貢獻。
從松花江畔的莘莘學子,到黃土高原的科技精英,再到享譽國際的材料科學家,周廉胸懷祖國、服務人民,肩負起歷史重任,以永不服輸的意志和拼搏奉獻的精神,為材料科學事業不斷注入能量!
【院士小傳】
周廉(1940— ),材料科學家,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現任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名譽院長、陜西科技大學名譽校長等職務。主要研究領域為超導材料、鈦合金、生物材料及3D打印材料等。多次主持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組織國內外重大學術活動。榮獲包括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在內的國家級、省科技成果獎勵22項;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稱號。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來源:光明網 2022-02-25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