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年11月3日
已經查看了477次
“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努力的方向。”——王靜康
咸菜、咸鴨蛋、方便面,這是王靜康多年的“保留菜譜”。她真的愛吃這些嗎?
王靜康是個大忙人。作為一名科學家,她卻經常往工廠跑,既當研究員又當操作工,在生產車間里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餓了就吃方便面,有時配點咸菜和咸鴨蛋。
“親眼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那種興奮之情是難以形容的。”在實驗室和車間之間頻繁“切換工作模式”的王靜康樂在其中。
王靜康從事的科研工作叫作“結晶”——把組成物質的分子、原子或離子按照一定的規則排列成周期性的空間結構,去除雜質,使它們從液態或氣態變為純凈固體。作為一種化工精制技術,結晶廣泛用于農藥、食品、醫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能源、材料等領域。
在數十年的科研生涯里,王靜康一直致力于化學工程工業結晶的理論創新和新技術開發。她信奉“在科研工作上必須爭分奪秒”,并且身體力行,成為周圍人眼里的“永動機”。
除了家和講臺,實驗室和各種工廠是王靜康出現最多的地方。實驗室的同事經常覺得“跟不上”王靜康,因為她總是來得早走得晚,有時甚至工作到深夜一兩點。
王靜康對做實驗的要求,也容易讓人“跟不上”。她給自己和團隊定下規矩:做實驗一次成功不算成功,只有重復成功20次以上,實驗數據才有效。有人認為似乎沒有必要,但王靜康很堅決:“實驗是一個摸索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數據做實了,在企業‘真刀真槍’做項目才能一次成功。”
做實驗不能一次就過,但對于新技術在生產企業的轉化應用,王靜康的要求卻是一次成功。
1990年,王靜康團隊承擔了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青霉素結晶新工藝與設備在生產中的應用開發”。她勞累過度,導致心房顫動,需要手術治療。她不想耽誤項目進度,手術一拖再拖,直到項目進入產業化階段才住進醫院。
王靜康身在醫院,心卻在工廠。本應術后休養的她,在團隊調試安裝設備、儀表時,先后7次出現在車間,一項接著一項檢查。不放過每一個細節的她,發現的問題比一般人要多。在這份執拗和堅持下,青霉素結晶新技術生產線最終一次開車成功,提前兩年完成攻關任務。
“必須一次成功,否則一天就要浪費國家幾十萬元,研究也要倒退一年半載。”王靜康事后解釋。她用“幸不辱命”四個字來形容此次科研攻關,“國外再也不能用‘青霉素’這種救命藥卡我們的脖子了”。
對于實驗,不允許一次就過,這是對科學負責;對于產業轉化,必須一次成功,這是對國家負責。不浪費國家的一分一毛,不浪費自己的一分一秒,年過八旬的王靜康依然奮斗在科研一線。多年來,她與團隊的足跡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的百余家工廠,科研成果轉化結出累累碩果。
“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努力的方向。我們所從事的每一個項目都代表著國家利益,國家責任重于一切!”王靜康努力將這種責任傳遞給下一代。她將科研攻關的經歷帶進課堂,讓年輕人“體會‘學有所用’‘學有所需’的使命感和榮譽感”。她堅持給本科生上課,還親自為年輕黨員上黨課,希望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我們搞科學研究的,就要為國分憂,為黨和人民干點實事。”王靜康言之諄諄,真誠懇切。她堅信,這就是當代科技工作者應該堅持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是他們應有的使命感和榮譽感。
【院士小傳】
王靜康(1938— ), 工業結晶科學與技術專家。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國家結晶科學與工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長期致力于工業結晶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發及其成果產業轉化,連續主持并完成“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并實現自主創新研發成果產業轉化。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3項;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等榮譽稱號。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來源:光明網 202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