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年11月8日
已經查看了458次
采訪當天,魏源送雙眼通紅,因為前一晚他剛加班到凌晨兩點。作為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他正忙于南昌市的長江保護修復工作。
對于魏源送來說,加班是一種常態。他心里秉持一個觀念:“科研一定要下功夫,一天只干八小時很難取得成績。”
一次觸動
如果從博士階段算起,魏源送在水污染控制研究這個行當已經干了25年。他用三個字概括這些年的研究變化:點、面、球。“點的研究是關鍵技術,面的研究是河流、湖泊及流域的治理恢復,球的研究則是國際水環境治理。”
“水利萬物,水不僅能供養人,也是有生命的,同樣需要保護和呵護。”魏源送說。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脈問診水環境健康。
“品”到這項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與他在山東濰坊的一次水庫水污染治理經歷有關。
2005年,受當地市政府委托,魏源送作為主要參與者同生態環境中心研究員劉俊新一起,到濰坊開展峽山水庫保護工程方案研究。
這是濰坊的一個水源地,受上游兩個縣的影響,水庫水質已經惡化。但在解決途徑方面,當地市政府部門未能達成統一。
究竟要怎么治?作為團隊科研主力,魏源送對當地水資源、水環境、水保護進行調查分析后發現,濰坊是一個缺水的地區,峽山水庫如果調整為工業水源地,將無法滿足日常供水需求;同時,讓上游污水繞道而行成本很高,還會對渤海造成污染。
初步問診后,魏源送幫當地政府統一了思想——堅持治理,改善水質。隨后,他又根據當地工業污染、生活污染以及其他點源污染的特征,逐一“開藥方”。
切身參與這個直接影響當地300余萬人的源頭飲水保護工程,對魏源送觸動很大,也讓他深刻體會到水污染控制研究的價值。
水是有生命的
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北段水系,連通京津冀,其北京段是人口最集中、產業最聚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流域,承擔著北京6個城區90%的排水任務。
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迅速膨脹,北運河的水質逐漸惡化,甚至一度處于劣五類。因此,從“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間,北運河水系及其上游是國家“水專項”海河流域水污染控制與水環境保護的一個重要綜合示范區。
在跨度長達15年的治理過程中,魏源送作為課題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先后主持或參加“水專項”中6個工程示范項目,其中包括3次主持和參與北運河水系中段及上游的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修復。
魏源送常這樣打比方來形容一條河流的治理過程:“河流是有生命的,水環境治理就像一個生了病的人逐漸康復的過程。”
“治理河流污染的‘頭等大事’是改善水質,就好比一個手臂骨折的病人,康復前首先要打石膏固定。對于河流來說,這個階段要以環境工程手段為主,建立污水收集管網和處理廠。下一步,病人手臂好了要拆掉石膏做康復訓練,即河流需要進行生態修復治理。最后,像恢復身體機能一樣,通過治病和康復,實現河流生態服務功能的恢復,達到健康狀態。”魏源送說,這不可能一蹴而就。
2009年,魏源送首次承擔北運河水系中游段生態治理關鍵技術與示范課題,他帶領團隊花費大量時間,搜集整理了1980年到2010年30年間北運河的水質數據,通過建模“把脈”河流的健康狀態,為此后北京市相關區域連續實施3個“三年治污行動”、開展北運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提供了重要科學支撐。
2017年,魏源送作為國家水專項北運河上游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修復綜合示范項目的整體負責人,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組成的傳統水污染控制三維坐標的基礎上,提出水動力這一新維度,通過統籌四個方面,把河流的生態服務價值與生態廊道、土地利用、社會經濟發展相關聯,以期讓這條水系活起來。
如今,北運河已經完成“蛻變”,流域隨處可見魚蝦暢游、綠樹成蔭、水鳥棲息的美麗環境。
“沒有魏教授,此事成不了”
6年26次,這是魏源送前往斯里蘭卡的旅程次數。給當地人送去安全的飲用水,是魏源送心中的一份“事業”。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種不明原因的慢性腎臟疾病在斯里蘭卡肆虐潛伏,20多年來已有兩萬人因此喪生。當地調查顯示,背后的原因可能與不清潔飲水有關。
于是,2014年開始,依托中科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水與環境卓越中心的平臺,魏源送開始頻繁往返斯里蘭卡。除了探尋當地不明原因慢性腎病的病因外,他和團隊還嘗試幫助當地群眾“改水”——通過摸清當地的水質特征,采用農村地區雨水收集與利用、集中供水地區水處理設施改進以及輻射周圍一定范圍的分散式飲水站等模式,給斯里蘭卡民眾送去安全飲用水。
這些措施推廣后受到當地民眾的好評,這也給了魏源送動力,他期望擴大合作。
2016年1月,魏源送準備去拜訪斯里蘭卡國家科學基金會主席思睿瑪麗·費爾南多教授,對方說自己很忙,只能給他10分鐘時間。第二天一大早,魏源送驅車5個小時,敲開了主席家的門。進門前,他已經打開了電腦上準備的3個PPT。
魏源送的真誠打動了這位主席,原本計劃10分鐘的見面最后延長到兩個多小時。這次會面直接促成了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斯里蘭卡國家科學基金會科學技術合作諒解備忘錄的簽署。
2016年4月,中科院海外科教基地“中國-斯里蘭卡水技術研究與示范聯合中心”(以下簡稱中斯水中心)和“慢性腎病追因”也被列入兩國政府聯合聲明。同年12月,經過兩年的籌備推動,中斯水中心獲得兩國政府批準立項。
2018年11月,在中科院發起成立的“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歡迎晚宴上,談起中斯水合作項目,佩拉德尼亞大學校長Upul Dissanayake笑著說道:“沒有魏教授,此事成不了。”
回望來路,魏源送心中充滿自豪:“這真正是用科技支撐國家外交。”
在他看來,過去20年,中國在水污染治理技術和產業方面已經取得巨大進步。他希望,從自己的專業領域出發,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有意義的事,“讓世界更美好” 。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 2022-10-26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