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鏈接
正文
《中國材料進展網》
【科學人物】——楊紹卿:我愿意為中國國防科技事業奮斗終身
發布時間:2022年11月24日 已經查看了1252次
“ 不管用多長時間,只要國外有的東西,咱們一定能把它干出來!”——楊紹卿
2015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中國人自己研制的末敏彈接受了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三軍列陣,鐵甲生輝,首次公開露面的末敏彈氣勢恢宏地經過天安門廣場。“祖國再也不會受大規模裝甲的威脅了。”楊紹卿熱淚盈眶,十余年的艱辛探索,終成國之大器,末敏彈成為我軍最具威懾力的遠距離反裝甲武器。
1995年,西安現代控制技術研究所 已經對末敏彈進行了十多年的研究,但始終無法攻克關鍵技術難關。彼時,一些國家已經研發出或裝備了先進的末敏彈。
如何能自主研發出與之抗衡的末敏彈裝備?這一艱巨的任務,落在了楊紹卿的身上。
1967年,剛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楊紹卿就懷著對國防事業的熱愛,在吉林省白城市中國人民解放軍某試驗基地任技術員,后隨隊成為西安現代控制技術研究所的一員。40歲那年,他以訪問學者的身份留學美國,面對導師的極力挽留,楊紹卿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毅然回國。
憶往昔,看今朝。面對主持研制末敏彈項目這樣的重大機遇與挑戰,基本處于白手起家狀態的楊紹卿毫不畏懼,迅速組建科研隊伍,在荒原沙漠的試驗場上,經受著嚴寒、酷暑、風沙、雨雪、高原缺氧的洗禮。
2008年,楊紹卿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國第一個末敏彈武器系統,為我軍開辟了智能彈藥裝備的新領域。
“只要國家需要,我愿意為中國國防科技事業奮斗終身!”這是楊紹卿剛參加工作時立下的錚錚誓言。從青春年華到耄耋之年,不論是作為軍人、知識分子,還是作為一名中共黨員,楊紹卿堅守信仰、寵辱不驚,堅韌執著、不改忠誠。
2010年前后,楊紹卿開啟了升級版末敏彈的研制。升級后的末敏彈系統技術難度大大增加,也是唯一能對裝甲目標實現精準探測和打擊的末敏彈。
楊紹卿帶領團隊,與時間拼搶,與艱苦競技。他的工作強度總是與所有人一樣,從未缺席每一次試驗現場……大家打心眼里心疼這位年齡與他們父親相仿的總師。
有一次,試驗地點設在秦嶺腳下,需要在高度差100米的塔上和塔下配合著做檢測,而且只能晚上做。塔上沒有地方避風擋寒,遇到冬天,不能佩戴手套,渴了只能吃冰塊,塔上的人凍得直想哭;塔下的人要推著目標來回走動,一晚上相當于步行幾十公里。每天最多休息6小時,連續1個月,誰也沒有叫苦。
“是我的團隊成就了我,他們才是真正的‘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無名英雄,是我心中最可愛的人。”楊紹卿常這樣感慨。
作為我國末敏彈技術與裝備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楊紹卿主持解決了多項關鍵技術。多年來,我軍不僅實現了末敏彈裝備零的突破,而且在技術和性能上實現了該領域在世界范圍內的領先和領跑。
2008年和2019年,楊紹卿兩度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5年,他帶領團隊獲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獎。
為了給國家末敏彈技術與裝備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楊紹卿白天工作,晚上寫作,出版專著6部,獲發明專利23項。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楊紹卿,仍在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殫精竭慮, 奮戰在科研一線……
【院士小傳】
楊紹卿(1941— ),外彈道學與靈巧(智能)彈藥武器系統工程技術專家。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兵器工業第二〇三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首席專家等職務。長期從事外彈道學與靈巧(智能)彈藥武器系統的理論和工程技術工作,我國野戰火箭散布、穩定性和偏差修正理論體系,以及末敏彈系統理論和工程設計方法體系的主要創建者之一;主持研制成功我軍第一個火箭末敏彈裝備和炮射末敏彈裝備。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和省部級科技獎項及發明專利多項,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光華工程科技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等榮譽。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來源:光明網 2022-04-02 1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