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年11月28日
已經查看了882次
“如果別人做出來了,我們再跟著做,國防安全會受到影響。”——劉永坦
1983年,人到中年的劉永坦,像第一次遠行的少年,滿懷憧憬和激動。
這一年,他將中國人從未有過的一個大膽設想,變成了一份20萬多字的報告——《新體制雷達的總體方案論證報告》,并獲得航天工業部(1988年與航空工業部合并成立航空航天工業部,1993年撤銷,成立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及國家航天局)科技委員會一致通過。他憧憬,因為終于邁出了第一步。
這一年,他“懷著激動的心情”提交了入黨申請書,并在申請書里寫道:“在黨的領導下,為我們的事業奮斗終身!”他激動,因為這也只是第一步。
為了這第一步,他準備了很久。為了第二步、第三步……他還要準備更久。“永坦”,這是一個名字,也是一種企盼。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這是劉永坦兒時常常朗誦的古詩詞。這些詩詞以及他顛沛流離的遭遇,構成了他對生活的這片土地的最初認知。
出生于戰亂中的舊中國,劉永坦“從小對國家興亡感受深刻”。記憶中滿是飛機扔下的“茄子”(炸彈)、被血染紅的江水……在新中國“紅旗下長大、接受共產黨教育”的他,急切地想報答這片土地。所以,發現祖國的海域處于無法有效監控的危險處境時,他心緒難寧。
1979年,劉永坦到英國進修,接觸到先進的雷達技術。“中國也必須要發展這樣的雷達!這就是我要做的!”他內心翻涌。
踩在不同的土地上,走在不同的街道上,劉永坦對遙遠的祖國有了更深的感情,“迫切地希望加入黨組織,更好地完成強大我們的祖國這個想法”。
兩年后,在英國結束進修回到中國的劉永坦,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研制一種新體制的對海探測雷達。
當時,國內在新體制雷達領域是一片空白。即使放眼世界,有些國家開展了研制,但也還沒有成功。
然而,劉永坦自信而篤定:“如果理論上可行,我就一定要往前拱。”
劉永坦一步一步“往前拱”,步伐很慢、很費力。對于這個看起來“希望渺茫”的新體制雷達,身邊很多人勸他放棄:有很多事可以做,為什么一定要做這個?劉永坦回答:“如果別人做出來了,我們再跟著做,國防安全會受到影響。”
為了爭取國家支持,劉永坦經常往北京跑。于是,有了上面提到的第一步。接下來,是第二步、第三步……他帶領科研人員在荒無人煙的試驗現場埋頭苦干,終于在1989年建成了我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
劉永坦實現了當初的宏愿。有人勸他停下來歇歇,但他說:“這個事情沒完,還得往前走!”
他想要讓雷達更加實用。于是,又是一步又一步“往前拱”。2011年,劉永坦團隊成功研制出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使我國對海遠程預警技術水平步入國際前列。
這次,可以停下腳步了嗎?不!劉永坦還想讓新體制雷達更小型化,用途更廣泛。沒有最后一步,只有下一步——往前拱!
或者,換成那句誓言,那就是——“在黨的領導下,為我們的事業奮斗終身!”
【院士小傳】
劉永坦(1936— ),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長期致力于新體制雷達系統與信號處理技術研究,成功研制了我國第一部對海探測的新體制雷達,實現了我國對海探測能力的跨越式發展,是我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體系奠基人。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次、二等獎1次,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和“時代楷模”等榮譽稱號。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來源:光明網 202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