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年12月13日
已經查看了417次
葉渚沛是我國化工冶金學科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過程工程所)創始人、首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曾當選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被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方毅譽為“人民科學家”。
他一生赤誠報國、獻身科學、追求真理。今年正值葉渚沛先生誕辰120周年,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紀念他,緬懷他為我國化工冶金事業建立的不朽功勛,追思他為國家建設和科技發展不懈奮斗的光輝人生,學習他唯實求真、敢為人先的科學精神。
矢志不渝、心系祖國的楷模
1902年10月6日,葉渚沛出生在菲律賓一個愛國華僑家庭。
1910年,少年葉渚沛隨父回國探親,目睹了祖國由于技術落后造不出兵艦而備受欺壓的境況,從此立志科技報國。
1921年,剛讀完中學的葉渚沛與父親深談,希望到美國學習冶金專業,因為“一個國家的鋼鐵產量,標志著這個國家的富強程度。我國鋼鐵工業太落后,才造成近百年來被列強欺壓瓜分的悲劇。中國富強太需要鋼鐵了”。
當年,19歲的葉渚沛赴美,先后在科羅拉多礦業大學、芝加哥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隨后在美國聯合碳化物研究所、中央合金鋼公司等世界一流的研究機構和企業工作。
在國外學習工作的十幾年里,葉渚沛始終不改少時志,一片丹心向祖國。
1933年,他放棄了美國優厚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條件,回到戰亂中的祖國。
葉渚沛十分關心和支持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事業。鮮為人知的是,他曾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傾囊相助白求恩大夫購置行裝和醫療裝備前往延安,秘密協助周恩來總理通過外交途徑公開“皖南事變”真相。1944年,他被迫以考察名義訪學歐美,并抓住機會學習掌握世界工業新動向。
1949年,獲悉新中國成立的消息,葉渚沛欣喜萬分:“我們這些長期漂泊海外的游子,從此有了自己的國家,為祖國爭榮譽、振興中華的抱負可以實現了。”
于是在1950年,他毅然辭去聯合國經濟事務部高級官員的職務,踏上回國之路。
立足前沿、開拓創新的先驅
1953年,為解決國家對鋼鐵和有色金屬的迫切需求,葉渚沛給毛主席寫信:“請您給我一研究機構,使我能有機會做有系統的研究,發展重工業的方法。”
1958年,中國科學院正式批準建立化工冶金研究所(過程工程所前身),葉渚沛受命出任所長。他領導組建了煉鐵、煉鋼、流態化、濕法冶金等實驗室,針對攀枝花釩鈦鐵礦、包頭稀土鐵礦和大冶銅鐵礦的綜合利用等進行科技攻關。
葉渚沛提出“三高一噴”理論,發展了氧氣轉爐煉鋼技術,組織了小型試驗和半工業試驗,并于1962年獲國家科委立項撥款2400萬元,在原石景山鋼鐵公司建造了氧氣頂吹轉爐煉鋼廠,為我國高爐生產技術水平和產量提高作出了突出貢獻。
其開創性工作不僅在當時取得了顯著成果,也為今天過程工程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科學院院士嚴濟慈曾對他給予高度評價:“葉渚沛同志知識淵博,學術思想活躍,在科學研究上善于運用多科學的綜合觀點,從國民經濟全局考慮,并始終關注國家建設的需要。根據國際上科學技術的發展動向,他不斷地提出解決國家經濟建設中許多重大課題的意見和建議。”
敢于質疑、堅持真理的表率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包頭礦的開發過程中,葉渚沛與蘇聯專家的意見不一致,被扣上“反蘇分子”的帽子。但是,他本著對科學負責、對國家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始終堅持綜合利用包頭稀土資源的主張。
在1952年的一次會議上,他通過大量數據資料,對比了兩種方案的利弊,鄭重表示:“我們要對子孫后代負責,要珍惜包頭礦產資源。”
針對轉爐還是平爐煉鋼的爭論,他不懼壓力、不畏權威,用實踐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最終使我國較早掌握了先進的轉爐煉鋼技術。
1971年,葉渚沛在寫給毛主席的信中明確提到,“作為一個愛國者和現代重工業技術的專業人員,我對蘇聯專家提出的許多錯誤和有害于我們的冶金建設的建議,不能保持沉默,我公開地給予反對。我知道這是冒險的,但我對黨有無限的信任。”
這正是葉先生敢于質疑、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真實寫照。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葉渚沛是堅定的愛國主義戰士,是享譽世界的化工冶金學家,也是科學家精神的典范,永遠值得我們紀念和學習。
紀念葉先生,就是要學習他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家國情懷。
過程工程所建所之初,在一窮二白的艱苦條件下,他針對新中國建設對鋼鐵的迫切需求,帶領一批躊躇滿志的年輕科學家,篳路藍縷,攻堅克難,為我國化工冶金事業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新時代,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把葉先生的精神繼承好、發揚好、踐行好,時刻牢記“國家隊”“國家人”的初心,肩扛“國家事”“國家責”的使命,實現從“會做什么”到“該做什么”的轉變,繼承發揚葉渚沛科技報國、創新為民的精神,以時不我待的奮斗姿態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時代重任。
紀念葉先生,就是要學習他篤定創新、引領前沿的科學精神。
在科研道路上,葉渚沛始終堅持面向需求、前瞻布局、創新引領、勇攀高峰。
新時代,我們要賡續傳承他的科學精神。一是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堅持全所一盤棋,做好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以介科學理論及方法為核心,在低碳能源、戰略資源、綠色化工、高端材料、生物醫藥等核心領域,開展戰略性、先導性、前瞻性研究,擘畫綠色過程制造的宏偉藍圖。
二是圍繞國家“雙碳”目標與“卡脖子”難題,加強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從基礎到應用的全鏈條創新大平臺,引領過程工程理論創新及技術變革,為過程工業低碳綠色重塑貢獻智慧和力量。
三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為契機,進一步發揮建制化科研組織的優勢,實施人才強所戰略,打造若干創新高地,形成“分可獨立作戰,聚可合力攻關”的科技創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
紀念葉先生,就是要學習他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
葉渚沛不計名利、不慕虛榮、艱苦樸素、嚴于律己。新時代,我們要繼承發揚他為人為師的風范,在科技強國的道路上,特別是青年一代,要甘坐冷板凳,不忘初心、潛心致研、默默耕耘。
葉先生的精神,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將永遠引領和激勵過程工程所人踔厲奮發、勇毅前行!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河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報記者張楠整理)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 2022-11-11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