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年12月13日
已經查看了430次
柔性電子技術是學科高度交叉融合產生的顛覆性科學技術,在賦能計算芯片、生命健康、國家安全等方面顯現出強大力量。12月10日至11日,清華大學柔性電子技術實驗室、浙江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錢塘科技創新中心以“云端會議”形式聯合舉辦第四屆國際柔性電子技術大會(ICFE 2022)。
本屆國際柔性電子技術大會為期兩天,來自中國、美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多國專家學者線上參會,匯聚真知灼見,推動多元對話,共謀柔性電子創新和技術進步。本屆大會在多平臺同步直播,吸引超18.5萬人次在線觀看,并引發熱烈討論。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西北大學教授John A. Rogers,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鮑哲南,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楊衛,日本東京大學教授Takao Someya,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永舫等國內外頂尖學者出席并作大會報告。大會主席、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馮雪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西北大學教授黃永剛共同主持了開幕式,并作了精彩致辭。
第四屆國際柔性電子技術大會(ICFE 2022)云端舉辦
會上,5位中外專家分別帶來了精彩紛呈的學術報告。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西北大學教授John A. Rogers作了題為《柔性電子器件作為生物電子藥物》的大會報告。報告介紹了生物可吸收電子器件作為無線刺激器和起搏器在加速受損神經再生和降低心臟術后風險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為生物可吸收電子植入物的臨床應用研究奠定了基礎。
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鮑哲南作了題為《受皮膚啟發的有機電子產品》的大會報告,介紹了實現可拉伸、自修復和可生物降解的導體和半導體材料的基本設計理念,以及用于可拉伸電子電路的可擴展制造方法,展現了與生物系統接口時通過皮膚狀有機電子器件實現獨特功能的應用示例,為未來電子皮膚和人-電子應用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楊衛作了題為《軟機電設備的材料和制造》的大會報告,報告介紹了基于智能材料的軟體機器魚實現在萬米深的馬里亞納海溝自由游動等突破性應用,為進一步向服務型、混合式智能型軟體機電設備的創新延伸提供新方向。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Takao Someya作了題為《面向機器人和醫療應用的電子皮膚》的大會報告,報告以電子皮膚為切入點,詳細介紹了可拉伸電子、共形貼合傳感及超薄器件的生物醫學應用,總結了未來電子皮膚具備的智能感知及靈敏可靠的特點,展望了電子皮膚在健康監測、臨床醫療及AR/VR等領域的前景。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永舫作了題為《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用光伏材料近期研究進展》的大會報告。在報告中李院士介紹了他們課題組在聚合物給體、新型n-OS受體、聚合物受體等方面發展的近況,系統闡述了聚合物分子結構設計策略,為研發具有更高光電轉化效率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指明了方向。
在隨后的主題報告環節,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陳曉東,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Chwee Teck Lim,韓國科學技術院院士、韓國首爾大學教授Dae-hyeong Kim,韓國科學技術院院士Tae-Woo Lee等24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圍繞柔性電子賦能計算芯片、生命健康等熱點問題,分享了最新研究進展,并與參會嘉賓和在線觀眾進行了交流。
大會還邀請了23位中青年學者做了邀請報告,并邀請到ACS Nano、Nature Materials、Wiley與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期刊的主編、副主編、資深編輯進行了專題分享。此外,大會還設立了最佳海報獎,清華大學焦陽、金天棨等十位學生的作品經過層層遴選,從40多位海報摘要投稿中脫穎而出。
作為大會主辦單位,清華大學柔性電子技術實驗室是新時期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的實體化創新平臺,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室由清華大學校內二級實體機構與浙江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共同組成,堅持“一體兩翼”總布局,著力打造“前沿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產業能力生成”的全鏈條發展路徑。近5年來,實驗室成員發表柔性電子技術相關SCI論文1000余篇,其中Science、Nature及子刊50余篇,授權相關國家發明專利500余項,自主研發國內/國際首條柔性集成器件生產小試線,率先建立了我國專用柔性電子技術體系,所發展的器件及裝備被多家重點單位應用。(戰釗)
來源:光明網2022-12-13 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