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年12月16日
已經查看了359次
天已經大亮,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中關村園區附近,小胡同里的早餐鋪又飄出包子的香味。
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到周海辦公室里凌亂的行軍床上。行軍床的一旁,周海和同事們趴在辦公桌上,臉幾乎埋進了電腦里。他們的眼睛和手上的鼠標配合著,掃過屏幕上一行又一行代碼……
這是2019年的一個清晨。年輕的航天型號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在忙亂中煎熬了三天三夜。
今年,周海入選“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他感謝那些忙亂和煎熬,正是那段經歷,讓如今的他忙而不亂。
煎熬
2019年時,周海32歲,已在空間中心工作10年。
在他們研制的星上信息處理載荷即將交付驗收前的兩天,周海突然發現,數據似乎有一點不對勁。
周海設計研制的是星上信息處理載荷。隨著衛星探測器靈敏度越來越高,衛星下傳的數據量也開始激增,面向未來衛星發展需求,他們開始設計和研制一種新載荷,目的是在數據傳回地面前,在衛星上先對數據進行預處理、壓縮,提升傳輸效率。
研制這種星上處理載荷的難點在于,需要在衛星有限資源約束下,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大規模探測數據的復雜計算,同時還要重點考慮空間輻照效應對處理可靠性的影響。
出了問題就要找出原因并想辦法解決。他們用了大約一天一夜,排除了硬件問題,并將問題鎖定在軟件代碼上。
過去10年里,周海寫過近50萬行代碼,但要從20萬行代碼里找出一個小漏洞,還是沒那么容易。翻歷史數據,核每條代碼……又過了兩天兩夜,漏洞依然不見蹤影。
再過一晚就要驗收交付了,絕不能帶著任何一個疑點上天,電腦上不斷更新的時間默默地催促著周海。
反復調試后,一行看起來不太“順眼”的代碼出現在屏幕上,周海把鼠標光斑停在那一行。“這里是不是有問題?”
輕聲的自語,像閃電一樣劃破了辦公室低沉了一夜的氣氛。同事們圍上去,盯著鼠標光斑位置。“沒錯,是這里!”一位同事長嘆一口氣,四仰八叉地躺到行軍床上。“總算把它揪出來了!”
那時,周海有一種游戲通關般的快感。他一邊準備修改代碼、更新軟件,一邊給大家鼓勁:“再堅持半天,做完驗收準備,晚上一起出去吃頓好的!”
第二天,載荷交付驗收順利,產品質量完美。但周海和同事們卻沒有出去慶祝。比起吃,他們更需要睡覺。
隊友
周海喜歡吃。壓力大的時候,他有兩種放松的方式,一是打球,二是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打什么無所謂,出汗就行;火鍋、烤串、炒菜,吃什么無所謂,好吃就行。
他所在的團隊里,大家似乎習慣了整天待在一起。一起吃完晚飯后,他們會一起打球,打完球再回到辦公室討論問題或者各自寫代碼。每年,空間中心都會組織羽毛球賽,他們團隊比分總是墊底,但每年他們還是樂呵呵地去“被虐”。
周海喜歡他所在的團隊。2010年,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畢業時,周海已經拿到了一家外企的Offer,但和空間中心的科研人員聊了一次之后,對浩瀚宇宙的向往,讓他決定要來空間中心。
小時候他和很多孩子一樣,夢想當宇航員。初中時,父母告訴他要做闌尾炎手術時,他的第一反應是,“完了,上不了天了。”
周海在一個很民主的家庭里長大,父親在鐵路部門工作,母親在歌舞團里教小提琴。小時候,周海學過小提琴,但長大后就很少再拉。母親從沒責備過他,因為在這個家庭里,興趣是所有人前進的動力。
實驗室里輕松而不失嚴謹的科研氛圍,讓他樂在其中。有時,忙完一天,準備回家時他才意識到:“哦,11點了啊!”
平衡點
2011年,周海深度參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航天型號任務——我國某科學探測系列衛星首臺星上信息處理載荷的設計研制工作。
2016年底,跟著參與設計的載荷一起,周海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火箭升空的那一夜,周海經歷了人生中一次難忘的失眠,自己負責的載荷第一次上天,上去之后會發生什么,誰也不能保證。
按計劃,載荷要在衛星入軌后的第七天才開機。七天過后,載荷開機,看到正常下傳的數據,周海心里的石頭才算落了地。這次任務的成功讓團隊認識到,工作再難再復雜,總是能夠通過堅持和努力做到之前所期待的樣子。對于這個初來乍到、力爭實現星上智能處理載荷“從0到1”突破的年輕團隊來說,這次成功可謂是一針強心劑。
周海回憶這段經歷時說,“看到數據正常,當時確實有一股強烈的成就感。在基地測試的時候,也產生了一種使命感,好像命運安排我們來做這件事,就是要把它順利地送上天去。以前總聽人說航天人的使命感,這回是真的親身感受到了。”
第一個載荷研制成功后,用戶單位又提出了新的需求,從2016年到2020年,周海參與了4個星上智能信息處理方向的載荷研制項目。2019年,周海不眠不休的那三天三夜,就發生在其中一個載荷驗收之前。
人生中的諸多第一次,讓周海慢慢適應了與學校實驗室里完全不同的工作節奏。那些年,走過的彎路、改過的代碼、熬過的夜,也讓他和他負責研制的載荷一起成長起來。現在,周海和團隊主攻的星上智能信息處理載荷研制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國內領先。
“創新會帶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但我們又要確保它的可靠性,這就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周海告訴《中國科學報》。
周海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平衡點。經歷一次次緊張、慌亂,年輕的他已經修煉出遇事不慌、沉穩冷靜的心態。
隨著送上天的載荷越來越多,團隊的名氣在行業里越來越響,活兒也多了起來。如今,作為空間中心副研究員的周海,手上同時進行著6項在研任務、2項預研任務。
“預研項目是我們的生命線,它會讓我們的載荷更加智能。”周海說。
今年,被評為“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后,周海感慨:“我們正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青年應該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航天報國,科技強國。”
“那如果未來你有孩子了,你會讓他像你一樣,做經常要加班的航天工作嗎?”
聽到這個問題,周海濃黑的眉毛下面,眼睛笑成了兩道彎:“那要看他的興趣。事業與興趣結合,才能樂在其中。”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 2022-07-13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