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鏈接
正文
《中國材料進展網》
【科學人物】——朵英賢:用槍筑起我們的“新長城”
發布時間:2022年12月23日 已經查看了963次
祖國母親啊,您就蒸蒸日上吧,我們緊跟著您!——朵英賢
1997年,在香港回歸的交接儀式上,一種新型步槍在解放軍駐港部隊官兵的手里初次亮相;2004年,我國在動蕩的伊拉克重建大使館,這種外形新穎的步槍又出現在護衛大使館的特警手中……
在95式槍族中,這種新型步槍是當時我軍裝備中最先進的輕型武器,以“精度最高、重量最輕、尺寸最小、有效射程最遠”四個“最”稱雄于世界槍支之林,終于圓了我國著名輕武器專家朵英賢近半個世紀的夢。
“我從小就喜歡槍。”在95式槍族問世前的近半個世紀,從小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朵英賢一直夢想著設計中國自己的步槍,也曾想過當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年代不同,成長軌跡不同,夢想也會有所不同。但有一樣相同,就是響應祖國號召,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朵英賢這樣認為。
經歷過抗日戰爭的朵英賢把全部的熱情投入學習中,立志科研報國。
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百廢待興,建設強大的國防力量迫在眉睫,朵英賢毅然報考了華北大學工學院機械系。畢業后,他和同事們共同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自動武器試驗室,在技術上領銜設計了我國67式輕重兩用機槍。此后,從昆明到太原機械工業學校,從甘肅油泵油嘴廠到北京208所(中國兵器工業第208研究所),朵英賢始終懷著科研報國的拳拳之心。在甘肅油泵油嘴廠的8年中,朵英賢解決了一個個關鍵技術難題,獲得“甘肅省先進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1980年,朵英賢來到了中國兵器工業第208研究所。彼時,AK47及其改進型已經風靡世界,M16也在越南戰爭中強勢崛起。“仿造,只會造出二流槍,在戰場上沒有競爭力。”在朵英賢看來,中國必須趕上小口徑步槍的最后一班車,形勢尤為緊迫。
AK系列和M16系列在力學上均存在缺陷,前者考慮了可靠性而忽視了精度,后者顧及了精度而忽視了可靠性。動力學是不是突破口呢?為了進行求證,朵英賢先后于1988年和1989年以中國兵工學會的名義,把美國M16系列的總設計師斯通納和蘇聯AK47系列的設計師卡拉什尼科夫請到了北京。卡拉什尼科夫對此避而不談,斯通納對此避重就輕。相對薄弱的力學基礎是兩位“槍王”身上唯一的突破口,也是朵英賢迎頭趕上的唯一希望。朵英賢心里有底了!
1990年5月,朵英賢被正式任命為“新5.8毫米槍族”項目的總設計師。當時,他年近花甲,面臨著設計指標高、生產基礎差、技術儲備缺乏、科研隊伍青黃不接、開發時間所剩無幾等諸多困難。
“困難來了,我們都是迎著上!只要路線對頭,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朵英賢提出了“發揚優勢,縮短差距,創出新路”的思路,帶領團隊經過反復的方案論證、工程設計、技術攻關、定型試驗等階段,1995年底一次性通過了國家靶場試驗。從批準、設計到定型,有效研制僅用時兩年八個月,我國輕武器的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從1996年開始,95式槍族取代了我國使用多年的仿蘇武器裝備。“可惜沒當過兵!”朵英賢認為,如果上過戰場,也許可以把95式槍族的人機系統設計得更好。“產品設計定型后,課題組就解散了,這是種‘遺憾’的藝術。”令他欣慰的是,95式槍族的改進型在他培養的年輕人手里實現了。
朵英賢回憶,他幼時體弱,曾得一乳名,叫“保娃”。好多人對此頗有興趣,他解釋為“人民保護的娃娃”。“我的一生確實應驗了這個解釋,我的的確確是在人民的保護哺育下成長起來的,人民是我的保護神。”
為了人民,享有“95式槍族之父”和“中國槍王”美譽的朵英賢,帶領團隊,用新式武器筑起了“新長城”,拱衛著祖國的和平!
【院士小傳】
朵英賢(1932—),自動武器專家。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曾任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委員、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委員。某式輕重兩用機槍的技術總負責人;某式自動武器的總設計師,使其總體性能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等獎項,獲“甘肅省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主編《兵器工業科學技術辭典·輕武器》等多部著作。198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來源:光明網 2022-05-29 1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