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年12月23日
已經查看了945次
12月21日,青海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青海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信長星為2021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獲得者格日力頒獎。“青海省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生態適應機制”等10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大容量光儲聯合電站集成與運行控制關鍵技術及應用”等30項成果獲科技進步獎。
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獲悉,2021年度是施行新制定的《青海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的第一年,通過完善獎項設置和評獎組織體系,科技獎勵的創新價值導向和激勵作用進一步加強。新設立的自然科學獎評審產生的10項獲獎項目,在生態環境、鹽湖資源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發現,具有重要科學價值。30項科技進步獎獲獎項目聚焦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和建設產業“四地”,內容涵蓋青海生態、電力、石油、信息、化工、醫藥衛生、特色農牧業等行業領域,具有較強的示范支撐引領作用,并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測算,新增利潤46.44億元,新增稅收11.53億元,節省開支16.74億元,充分體現了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不僅如此,2021年青海科技獎勵工作中,青海省外及中科院系統專家122人(次)參與評審,占比達81%。首次設立科技獎勵監督委員會,對提名、評審、公示、異議處理等工作開展了全過程監督。同時評審結果凸顯合作性。40項擬授獎項目中,26項由省內外及中科院系統單位合作完成,反映了隨著科技援青、省院合作和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的不斷深化,科技資源和創新力量不斷向青海省有序流動,加強科技合作、實現共贏發展成為科技創新的鮮明特征。
此外,按照國家科技獎勵改革總體要求,青海省貫徹落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完成《青海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修訂工作。將“創新發明獎”修改為“技術發明獎”,與國家獎保持一致,進一步明晰其授獎目標主要針對相關產品和技術進行獎勵。將“科學技術國際合作獎”改為“科學技術合作獎”,授獎范圍由國際合作改為國內外合作,進一步契合青海省目前科技發展的整體水平和科技合作的重點方向,更好發揮吸引外部人才和團隊服務青海創新發展的激勵作用。
2022-12-23 13:04:51 來源: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