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年12月26日
已經查看了1055次
“為使國產飛機都裝上健康強勁的‘中國心’,愿在有生之年,繼續為航空發動機‘鼓與呼’,直到自己的生命之光熄滅為止!”——劉大響
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乃國之重器,被譽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作為我國航空動力界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已辛勤耕耘了60多年。
1959年6月,劉大響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一生以黨的事業需要為已任,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他常說:“我是屬牛的,老牛自知使命重,不用揚鞭自奮蹄。”
1960年,劉大響從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后留校,師從寧幌教授攻讀副博士研究生。1962年他到沈陽606所(中國航發沈陽發動機研究所)工作,參與了第二代渦噴-7發動機摸底及其改進型號研制。1970年,為支援三線建設 ,劉大響奉命舉家從沈陽調到了四川624所(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
在四川一個偏僻艱苦的山溝里,從33歲起,劉大響度過了人生中最富活力的30年。從1974年起,他擔任國家重點工程——大型高空模擬試車臺設計室副主任、試驗研究室主任和分管高空臺的副總師,1986年接任所總工程師,全面主持高空臺的建設、調試和試驗研究工作。
他與幾屆領導共同努力,將624所建設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航空發動機試驗研究基地和預研中心,建成了自主研制航空發動機必不可少的大型高空模擬試車臺,使我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五個擁有大型高空臺的國家。由此,高空臺在1996年榮獲“95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1997年又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高推預研是我國第一個按系統工程組織管理的航空發動機大型預研項目。1986年,劉大響擔任總工程師兼高推預研總設計師,在經費銳減、外界質疑、“孔雀東南飛”的最艱難時期,他大膽提出了“在高推預研基礎上開展三大部件、核心機和驗證機研制”的重大建議,得到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中推核心機被列為總裝備部“八五計劃”的18項關鍵技術之一。
沒有專用核心機試車臺,劉大響頂著巨大的壓力,冒著風險提出了采用高空臺的替代方案,主持完成了中推核心機設計狀態下的加溫加圧試驗,這在我國是首次,在世界上也絕無僅有。
中推核心機的成功研制,使我國航空發動機在自主研發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1995年被評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并逐步形成624所“艱苦奮斗、努力拼搏、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中推精神”。兩年后,劉大響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并當選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2000年,年逾花甲的劉大響奉命調到北京,先后擔任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同時任教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3年,他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積極履職盡責,多次為大飛機、“兩機”專項的立項和根治飛機“心臟病”“鼓與呼”。
如今,雖已是耄耋之年,但劉大響對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仍充滿著熱情,充滿著期待。他堅信:“我們一定能為軍民用航空裝備提供健康強勁的‘中國心’,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航空發動機的自主保障問題。在可以預見的不遠將來,一個航空動力強國必將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院士小傳】
劉大響(1937— ),航空動力專家,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總工程師、總設計師和第一總設計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高級顧問。長期從事航空發動機設計和研究工作,為我國航空發動機基礎和關鍵技術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項、二等獎2項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5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來源:光明網 2022-03-23 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