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年12月28日
已經查看了1006次
大變局下全球經濟的分化與博弈 2022年全球經濟金融回顧與展望
中國銀行董事長劉連舸
2022年是極具挑戰的一年。地緣沖突再起,全球經濟遭遇嚴重“逆風”,踏上深度調整之路。俄烏沖突引發能源危機、供應鏈阻斷,國際貿易增速觸頂回落,全球投資持續低迷,通貨膨脹飆升。史無前例的量化寬松政策退潮,國際金融市場劇烈震蕩,各國貨幣利差出現大幅調整,世界主要貨幣離岸流動性收緊。全球結構性失衡疊加周期性調整,美元迎來強勢升值周期,國際跨境資本大規模回流美國,觸發部分新興經濟體深陷債務泥潭。當前,世紀疫情疊加地緣政治沖突,國際政經格局加速演進,全球迫切需要破解經濟增長困局,探尋前行方向。
通脹預期長期脫錨導致貨幣政策陷入兩難境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與通貨膨脹相關的菲利普斯曲線、貨幣數量論等傳統范式正在失去意義。人口結構、氣候變化、逆全球化、地緣沖突等因素對央行通貨膨脹目標框架產生深遠影響,全球通脹愈發持久和嚴重。當前,貨幣增發、地緣沖突以及供應鏈瓶頸等多重因素推高通貨膨脹,全球貨幣政策調整面臨新挑戰。一方面,如果貨幣當局低估通貨膨脹的持續性,緩慢地調整貨幣政策,通貨膨脹成本將驟然增加;另一方面,通貨膨脹的全球蔓延迫使貨幣當局加速收緊貨幣政策,而激進加息邏輯將引發“政策恐慌”,全球經濟逐漸接近衰退臨界點。
全球債務違約風險或將觸發“明斯基時刻”。疫情發生以來,全球債務持續膨脹,主權債務風險大幅攀升。歷史周期表明,新興經濟體的債務繁榮有50%的概率以金融危機告終。新興經濟體債務依賴發行外債進行融資,存在貨幣錯配和期限錯配難題。當全球利率中樞上移,新興經濟體外幣債務償付面臨嚴峻挑戰。未來5年,新興經濟體政府到期美元計價債務規模或達2844億美元。部分新興經濟體新增政府債務反映在本國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內,債務風險傳染性加劇。
流動性緊縮導致出現投資者贖回的“羊群效應”。全球發達國家央行開啟競爭性緊縮浪潮,國債收益率攀升,國際市場流動性收緊,跨市場、跨區域風險傳播加劇。開放式基金等金融機構出售資產以應對贖回壓力,改變了市場情緒與投資者風險傳播。投資者行為最大的結構性變化是普遍采用波動性作為風險衡量標準。這種模式放大了價格下跌引發投資者恐慌的負反饋機制,成為“羊群效應”的持續根源。
展望2023年,全球經濟將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地緣沖突下,大國博弈加劇,全球經濟發展延續區域分化之勢,發達經濟體全面陷入衰退,新興經濟體有望恢復增長動能。根據IMF預測,2023年全球GDP增速將進一步放緩至2.7%。當前,各國亟待摒棄分歧,深化合作,共同促進全球經濟企穩復蘇,有效推動國際金融治理變革。
第一,構筑金融安全網,防范金融沖擊外溢效應。面對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緊縮的跨境溢出效應,新興經濟體應加強對短期資本流動的監測、預警與評估,制定全方位的危機應對預案;防范貨幣錯配風險,完善應對政策工具箱,構筑緩沖空間。梳理非銀行金融機構與傳統銀行之間的關聯度、集中度,評估金融脆弱性,不斷完善金融監管框架。完善貨幣流動性互換機制,共同維護區域金融穩定與安全。
第二,秉持可持續性理念,推動跨周期債務平衡。全球債務增幅創“二戰”以來新高,發達經濟體債務可持續性削弱,新興經濟體債務結構性風險攀升。各國需攜手采取有效的財政整頓方案,其中,發達經濟體應主動承擔大國責任,堅守財政紀律,做好通脹風險防范和財政收支之間的平衡;新興經濟體應不斷優化債務幣種結構、期限結構,設置債務的安全邊界,實現財政可持續性發展,熨平主權債務風險的周期波動。
第三,引領數字技術革命,重塑全球經濟發展動能。數字經濟跨境、跨界鏈接成本低、韌性強,成為重構全球要素資源、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各國致力于構建優質可信的數字經濟基礎,破解數字鴻溝;積極參與全球數字貿易體系建設,推動實體商品、服務及數字化產品在各國之間高效交換;構建和完善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的國際準則,保障數字經濟平穩運行,推動全球經濟均衡復蘇。
第四,推動低碳轉型,實現全球綠色發展變革。“雙碳”目標和愿景成為全球共識,綠色發展是大勢所趨。各國應加強協商合作,勾畫綠色發展藍圖,創新氣候解決方案,完善全球氣候治理框架。通過加大綠色投資,催化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全球供應鏈去碳化。推動技術綠色轉型,加快替代高碳技術,降低應對氣候變化成本;推進國際合作,形成綠色能源開發與消除能源貧困相融合的新模式;促進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擴大零碳燃料生產,探尋能源安全和綠色發展之間的平衡,實現“雙碳”目標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描繪了中國發展的新藍圖,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國是平等互利國際經貿格局的倡導者與引領者,中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致力于構建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中國是全球供應鏈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和維護者,與國際社會一道反對單邊保護主義和科技壁壘,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助力經濟復蘇。中國是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推動者和貢獻者,倡導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有序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我們堅信,經濟全球化是時代潮流,互利合作是破解全球困境之道,中國的主張建議將有助于全球走出困境,推動構建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共贏的美好世界!
1、俄烏沖突引爆能源危機全球性通貨膨脹來襲
俄烏沖突持續發酵,全球供應鏈遭破壞,大宗商品市場劇烈動蕩。2022年前三季度,全球能源、農產品價格分別上漲91.2%和8.1%。大宗商品價格上行助推全球性通脹。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2年全球通脹率將上升4.1個百分點至8.8%,期間,歐盟、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一度高達10.6%、9.1%,土耳其、黎巴嫩等國通脹更是嚴重。
2、歐美金融制裁全面升級國際政經格局面臨諸多挑戰
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聯合歐盟、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俄羅斯實施全面金融制裁,制裁范圍之廣、強度之大,歷史罕見。美歐制裁加速了后疫情時代國際秩序的演進,國際政經格局面臨諸多挑戰。
3、美歐開啟史詩級加息潮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增大
2022年以來,美聯儲、歐洲央行、英國央行年內累計分別加息425個、250個和325個基點。隨著美聯儲和歐洲央行持續加息,美歐發達經濟體增速明顯放緩,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意愿不足,全球工業產出呈下行趨勢,國際貿易出現萎縮,全球經濟衰退風險不斷增大。
4、強勢美元引發全球貨幣貶值日韓掀起匯率保衛戰
2022年以來,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地緣政治風險高企、美聯儲激進加息背景下,美元指數持續走強,一度突破114水平,創20年來新高。全球貨幣隨之大幅貶值,部分亞洲國家貨幣也未能幸免,日韓相繼陷入貨幣暴跌旋渦,并掀起匯率保衛戰。然而,在經濟金融周期分化背景下,日元、韓元對美元匯率下行趨勢難以根本逆轉。
5、英國養老金危機引發債市動蕩全球流動性緊縮效應凸顯
2022年9月23日,英國政府宣布價值450億英鎊的減稅計劃,英國國債慘遭大量拋售。國債收益率飆升導致英國養老金利率互換協議巨額虧損,需要進一步拋售國債以補足保證金頭寸,最終出現國債價格下跌、養老金拋售的惡性循環。隨后,英國央行緊急救市,宣布實行臨時“無限量”購債計劃,才得以暫時平息這場風波。
6、斯里蘭卡宣布國家破產主權債務違約風險引關注
2022年7月5日,斯里蘭卡總理正式宣告國家破產,并陷入自1948年獨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自2022年4月以來,斯里蘭卡燃料、食物、藥品等大量必需品嚴重緊缺,通貨膨脹率達到創紀錄的69.8%,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困境。由于無力償還126億美元到期債務,斯里蘭卡構成主權債務違約,成為本世紀以來首個外債違約的國家,推倒全球債務違約的多米諾骨牌。
7、Meta重倉元宇宙引發股價暴跌虛擬資產估值泡沫破滅
截至2022年12月22日,Meta股價報收于每股117.12美元,較年初跌幅達到65.4%,總市值縮水約6439億美元。元宇宙領域入不敷出成為拖累公司業績、導致投資者負面情緒的重要因素。2022年前三季度,Meta的元宇宙業務部門RealityLabs累計虧損94億美元,預計2023年虧損額將繼續增加。隨著元宇宙市場虛擬資產估值泡沫破滅,投融資步伐和項目估值逐漸降溫,市場逐步回歸理性。
8、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真實交易試水數字貨幣國際合作提速
國際清算銀行(香港)創新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國中央銀行、阿聯酋中央銀行和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聯合宣布,2022年8月15日至9月23日期間,在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以下簡稱“貨幣橋”)平臺上首次成功完成了基于四地央行數字貨幣的真實交易試點測試,央行數字貨幣跨境支付由實驗階段進入試行階段。
9、歐洲央行貨幣政策框架納入氣候因素全球氣候金融風險管理加快推進
2022年7月4日,為降低歐洲央行資產負債表中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金融風險,支持經濟綠色轉型,歐洲央行宣布將氣候因素納入歐元體系的貨幣政策框架。具體措施包括調整對不同氣候表現企業的債券持有量、將抵押品制度與碳足跡掛鉤、完善與氣候相關的抵押品披露要求、將氣候相關風險納入信用評估系統等。
10、全球外匯交易量創新高人民幣躋身第五大交易貨幣
事件:2022年10月,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了3年一次的全球外匯市場市場調查。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外匯交易量攀升,創歷史最高水平。同時,人民幣在全球外匯交易中份額迅猛增長,晉升為全球第五大外匯交易貨幣。2022年4月,人民幣日均外匯交易量增至5264億美元,在全球外匯交易中的市場份額提升至7.0%。
更多內容請登錄:東方財富網 202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