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鏈接
正文
《中國材料進展網》
2023:世界經濟的三“重”奏
發布時間:2022年12月30日 已經查看了1647次
許多年之后,當我們回顧2022年,一定會用驚心動魄來形容這一年的世界經濟和金融市場。
日益激烈的俄烏沖突、新冠疫情帶來的全球供應鏈中斷、各國政府采取的激進氣候政策……這一切推動了全面能源危機和糧食價格沖擊,從而將全球核心通脹推高至幾十年來的最高水平。各國央行被迫以比預期更大的增量和更快的速度收緊貨幣政策,從而結束了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的階段。全球股市市值蒸發了14萬億美元,債市動蕩、非美貨幣和大宗商品暴跌、多個加密貨幣帝國崩潰。
風云變幻中,展望2023年,世界經濟將會譜寫一曲由“重置(Reset)、重回(Return)、重啟(Reopen)”所組成的三“重”奏。
世界經濟秩序的重置
多年來,地緣政治在全球經濟和金融前景中扮演著次要角色,那是一個國際關系穩定、各國間多邊信任程度相對較高的全球化黃金時代。事后看來,過去一年標志著地緣政治出現了深刻而持久的裂痕,疊加新冠肺炎疫情、人口結構變化、氣候變化等結構性因素的影響,在2023年,人們會看到世界經濟秩序將經歷更深和更持久的重置。
2017-2018年的中美貿易摩擦開始打破多邊主義的平衡,全球供應鏈的中心化和可靠性受到懷疑,隨之而來的新冠全球大流行加劇了這些問題,迫使世界各國將供應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置于成本和效率之上。2022年的俄烏沖突使這種對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關注擴展到整個全球供應鏈。2023年,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將進一步加速調整和重構。在橫向維度,近岸外包、友岸外包、在岸生產繼續擴展,許多公司正在將其制造業務領域轉移到全球多個中心,以分散風險,增加彈性,這意味著全球經濟整合程度可能會降低。在縱向維度,圍繞著關鍵戰略資源和高端技術,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日益區域化和集團化,芯片聯盟、稀土聯盟、鋰佩克等相繼浮出水面,這將導致一個持續多年的供應鏈再投資和重置過程。
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全球供應鏈的重塑使經濟全球化一直處于巨大壓力之下。全球貿易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經歷數十年的增長之后,商品和服務貿易量占GDP的百分比在2008年達到峰值,此后一直在50%-60%之間波動。新冠疫情及貿易沖突迫使企業開始構建供應鏈的安全性和冗余性,這大大改變了貿易流量,國際貿易現在正在重組,與地緣政治聯盟更加緊密。雖然有人認為這可能導致經濟全球化程度降低或“去全球化”,但這其實可能是“再全球化”時代的開始。在這個時代中,供應鏈被重組,更多的國家和企業被納入全球貿易網絡。因此,盡管全球貿易已經放緩,但仍在增長過程中。
從長遠來看,世界經濟秩序的重置可能會導致全球貨幣體系的重置。當今以美元為基礎的全球貨幣體系,仍然反映了二戰后的時代秩序。過往幾年,美元武器化帶來的隱憂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結束美元的儲備地位,但卻可能會加速這種轉變。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多極世界和國際貿易的重新調整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看到分權貨幣體系的好處,希望尋找一個替代性的國際貨幣體系。這很可能會導致兩種并行的貨幣體系的出現:當前的以美元為基礎的體系,以及一種正在醞釀的繞過美元的替代體系。
幾十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世界越來越平,越來越小。現在它似乎又變得坑坑洼洼,變得大了。制造業供應鏈、全球貿易、商品和能源市場、國際幣貨幣體系,在重構和重置的過程中,都變得更加支離破碎。
全球金融市場的重回
未來的金融歷史學家回顧2010年代,可能會驚嘆于人們真的認為利率會永遠保持在接近零的水平。在全球范圍內,實際利率30多年來一直在下降,直至處于人類歷史上利率水平最低的階段,全世界的金融市場都在低成本資金中暢游,這就是所謂的金融市場“新常態”。2022年,一場由需求刺激、供應短缺和供應鏈紊亂導致的通脹風暴沖擊全球,在接受中央銀行利率調查的82家央行中,有75家提高了利率。2023年,“便宜錢”加速消失,金融市場將重回“舊常態”,一個資本定價適當以產生適當回報的金融市場環境。
由于大幅度的貨幣緊縮政策,大多數國家的通貨膨脹正在達到頂峰。目前,全球供應鏈壓力以及大宗商品價格通脹這兩個因素都在減弱,這有助于通脹的逐步緩解。然而,核心通脹(即不包括能源和食品)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下降,因為服務業價格的黏性更為持久,同時許多大型經濟體勞動力市場緊張和工資增長率上升的情況并未有效緩解,而綠色轉型和再工業化等政策也將在短期內帶來更高的生產成本。這意味著2023年將是一個過渡之年,2024年的通脹數字將最終接近央行設定的2%目標。
發達國家央行曾花了一段時間才意識到通脹飆升的嚴重程度,如今,各國央行正在發出信號,他們需要進一步提高利率,以減少需求,并制造勞動力市場的疲軟。美國聯邦基金期貨顯示,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的上限(現在為4.00%),將在2023年5月的政策會議上達到5.04%的峰值。同樣,預計歐洲央行的存款便利利率,將在2023年7月從目前的1.50%上升至3.03%的峰值。在日本,日元走軟似乎越來越可能迫使日本央行改變目前的寬松政策,以允許日本收益率上升。12月20日,日本央行意外將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限從原來的0.25%上調至0.5%,震動了全球金融市場。
2023年,貨幣制度將重回正統,其特征是實際利率將重新回到正區間并保持在正區間。供應鏈和產業鏈重組、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各國轉向更加寬松的財政政策和綠色轉型進程等,都將導致結構性的通脹壓力和較高的利率水平。實際利率的快速上升給金融資產和嚴重依賴債務的部門及國家帶來了壓力,同時意味著無風險收益率的提高,進入金融市場的潛在增量資金規模在下降,對金融市場的原有定價邏輯也將帶來較大沖擊。
過去兩年,得益于封控行動的縮減以及巨額的財政和貨幣支持,全球經濟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強勁復蘇,但它現在正受到高通脹和利率上升的兩大沖擊。進入2023年,歐美國家住房和消費者支出中對利率最敏感的部分將進一步疲軟,由于對收入、就業、盈利能力和資產價格的連鎖影響,這將進一步蔓延到更廣泛的消費和經濟的其他領域。簡而言之,預計2023年歐美將出現由利率驅動的溫和衰退。長遠來看,去全球化愈演愈烈,老齡化和生產率增長放緩無法逆轉,地緣政治破裂給貿易帶來壓力,導致商業投資持續疲軟,全球經濟供給側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供應增長明顯放緩,全球經濟將重回低速增長時代。
中國經濟增長的重啟
過去兩年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希望和失望此起彼伏。隨著中國從動態清零政策轉向重新開放,以及近期一系列重要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的強烈政策信號,中國經濟有望迎來重啟與溫和復蘇。
疫情管控放開之后,“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因此當疫情嚴重時,民眾會自發減少流動性,政府也會階段性加強臨時管控,由此形成若干個疫情波峰。根據國際經驗,結合當前疫情發展形勢,主要的一二線城市有望在近一兩周內實現“疫達峰”,鑒于民眾防范心理加劇以及新冠病毒對勞動力供應的滯后影響,在重新開放的三個月內,部分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可能因勞動力沖擊而紊亂,經濟增長反而會放緩。預計2023年一季度經濟可能會延續疲軟態勢,二季度起宏觀和防疫政策將進入密集交互的階段,其后經濟將出現較為強勁的反彈。
受制于疫情影響和預期轉弱,內需不振始終揮之不去。2022年1-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0.1%,其中,11月同比-5.9%。不久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考慮到這兩年居民部門受損的資產負債表和疫后“創傷心理”引發的預防性儲蓄傾向加強,疫情管控放開后“被壓抑的”消費能否如愿展現高彈性尚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要解決消費“錢和意愿從哪兒來”的問題,仍需要多方面的政策合力。在宏觀層面上,消費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近年來雖上升到38.5%,但在國際比較中仍偏低,不僅低于同期美國的 68.2%、日本的 53.9%、歐元區平均值的 51.1%,也低于金磚國家(不包括中國)平均值的 57.7%,經濟由投資驅動轉為消費與創新驅動仍有待時日。
房地產市場是影響經濟增長的另一個關鍵變量。2022年迄今為止,大多數房地產活動都經歷了兩位數的收縮,截至今年11月,70個大中城市的平均房價已連續15個月下跌。近兩個月,中央和各級政府已經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穩地產政策,包括金融16條、支持房地產合理融資需求的“三支箭”等,這些措施能有效防范房企風險繼續擴大,杜絕未出險房企爆雷,有助于平穩實現房地產風險市場化出清。但也要看到,受到整體宏觀經濟和行業周期承壓,以及疫情等外部沖擊的影響,房地產市場銷售的復蘇將是漸進而緩慢的。2023年,預計房屋銷售將略有增長,對GDP增長的拖累也將減少,但需求側政策的不明朗和房地產開發模式的徹底改變,決定了房地產市場將不會像過去那樣成為經濟增長的有效“引擎”。在房地產投資放緩的情況下,要保持投資增幅,必須保持基礎設施與制造業投資增長,核心則是繼續保持對以新基建新能源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的大力投資。
自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出口曾力挽狂瀾,成為中國經濟最大的單一增長動力。2023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明顯下滑,出口能否繼續承擔重任將面臨嚴峻挑戰。必須充分認識到,2023年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政策的發力需要打破三者交錯形成的惡性緊縮循環。如果其他人都不愿意增加支出,那么政府將承擔最后的責任。預計在春季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將會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促使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充分發揮逆周期調節的作用。
“黎明前總是特別冷”,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這樣寫道。不管如何,2023年都不會是容易的一年,經濟重啟和復蘇的道路上也充滿著波折。 但黎明之后,又是新的一天,新的希望。
來源:東方財富網 2022.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