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年1月17日
已經查看了687次
夏末,陽光依舊火辣辣的。8月30日一大早,在寧波杭州灣新區眾創園的一片空地上,數十臺挖機一齊揮動“手臂”開始作業。用不了多久,總投資1.88億元的中科院科教基礎設施項目“碳化硅纖維及復合材料研發及應用平臺”將在此崛起,成為推動寧波乃至浙江制造創新發展的又一“利器”。
對接部門機構、商定各項具體建設事宜……連日來,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所長黃政仁東奔西走,馬不停蹄。“這是整個‘新能源技術與材料綜合研發平臺’項目包中最早開工的項目,對材料所及地方產業發展都有重大意義,一定要高標準建設好!”黃政仁說。
自2017年6月執掌中科院寧波材料所以來,黃政仁見證了多個大項目的落地動工,他早已習慣這種沒有節假日、“永遠在路上”的工作節奏——周一到周五,全身心投入材料所的規劃管理和戰略布局,每到周五晚上或周六清晨,他便驅車200多公里,趕到自己在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另一個辦公室。54歲的黃政仁,是該所先進碳化物陶瓷材料研究團隊的領頭人。
“科學研究要求真,院所建設要務實,這是我們作為科技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也是浙江精神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具體貫徹。”黃政仁說。
懷揣科技報國的理想,黃政仁一步步成長為新材料領域的一流科學家。走上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所長這個崗位,則讓他又有了新目標。
“作為中科院在浙江省建立的第一家研究機構,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寧波這片產業熱土緊緊聯系在一起。它是一枚種子,在寧波發芽,在寧波生長。”如何面向地方產業需求,打通“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實踐鏈條?如何在支撐寧波乃至浙江產業創新發展的同時,為國家培養更多頂尖人才?兩年來,黃政仁一直在思索和行動。
搞技術出身的黃政仁,深知創新的艱難,更清楚要讓原創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這條路有多崎嶇。2017年,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出臺《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大力鼓勵科研人員在甬在崗創業,這相當于給員工“松了綁”。
在《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推動下,“海歸”博士汪偉等人創立的寧波柔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發展迅速,目前已完成兩輪融資,成為全球首家實現大寬幅石墨烯薄膜卷材生產的企業。
兩年來,黃政仁在中科院寧波材料所主導推出多項新政策、新制度,目的都是培育更好的科研生態,更好發揮材料所的創新引擎作用。他不止一次跟中層干部和一線研究人員說,材料所像一棵大樹,必須“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面向科技發展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立地,就是要服務好地方經濟發展,一定要接地氣。”
“未來,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將圍繞把科技轉化為生產力這個核心,努力增加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為寧波以及浙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有力支撐。”黃政仁說。
(原載于《浙江日報》 2019-09-05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