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年1月30日
已經查看了530次
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效明顯的山東省,在三年兩次獲得國務院督察激勵之后,2023年的科技工作該怎么干?1月29日,隨著2023年山東科技工作會議的召開,這個問題有了答案。
山東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孫海生用“錨定一個核心目標,做到三個必須,答好六張考卷,實現三個提升”的排比句作出了回答。上述核心目標是“爭當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而六張考卷分別為:在強化黨對科技創新的全面領導上精準發力,答好“匯合力”考卷;在打造戰略科技力量上精準發力,答好“筑根基”考卷;在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上精準發力,答好“促發展”考卷;在打造科技人才聚集高地上精準發力,答好“聚英才”考卷;在提高人民群眾科技獲得感上精準發力,答好“惠民生”考卷;在打造科技創新良好生態上精準發力,答好“優環境”考卷。
該會議認為:回顧過去五年和2022年工作,山東科技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全面起勢。
連續突破!眾多“全球首款”出自山東
走進山東科技大廈,眾多栩栩如生的模型迎接著參觀者。這里面有燃料電池智能雪蠟車模型、全球首款突破50%熱效率的商業化柴油機模型……
數據顯示,五年來,山東在高能級創新平臺、關鍵核心技術、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科技創新活力、科創資源集聚方面均實現了重大突破。比如在關鍵核心技術層面,世界首套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下線,全球首款突破50%熱效率的商業化柴油機正式發布,全球首款“國密算法物聯網安全芯片”面世……眾多出自山東“全球首款”的面世背后,是該省對基礎研究的重視。
據統計,黨的十九大以來,山東全省基礎研究經費由2017年的40.53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73.75億元,增長82%,省自然科學基金規模已達到6.65億元,保障了一批優秀科技人才特別是青年科技人才開展創新研究。
五年來,山東有89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獎,其中該省的單位或個人牽頭3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
重量級成果井噴,離不開山東省委省政府重視和人財物支持。記者了解到在財政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山東省級財政科技投入連年增長,2022年達到145.2億元,是2017年的7倍多。
盤點山東科技工作五年來的進步,亮點還有不少。比如山東承接科技部科技獎勵制度改革試點、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改革試點、科技成果評價改革試點,為全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蹚出新路徑、創造新經驗。著力破除科技評價“唯論文”頑疾,積極構建突出質效、貢獻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三評”改革經驗做法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作典型發言。
不懼挑戰!19條路線圖答好“六張考卷”
在梳理成績之外,本次會議的務實之處在于不避困難,正視挑戰。
“面向國內,要認清差距,進位趕超。”孫海生分析,從區域創新看,京津冀城市群的科技創新指數以顯著優勢領跑全國19個城市群,6個國家級科創中心有3個落子長江經濟帶,一南一北的現實給山東帶來了壓力。而從省域創新來看,2021年山東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僅位于國內第八位,與南方發達省份差距明顯……這些問題和不足,需要山東科技系統直面,并加以解決。
不過,山東人有信心——山東處于多重國家戰略疊加帶,具有良好條件基礎和巨大空間潛力,正處于創新提升的關鍵節點。
答好“六張考卷”,具體如何落實?會議在19個方面劃出了“路線圖”。
比如,如何重視基礎研究?該會議提出要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強化10個山東省基礎科學研究中心建設,推動有條件的中心爭創國家基礎學科中心;制定省基礎研究十年規劃,統籌部署需求導向和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聚焦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合成、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新興產業前沿領域,布局一批跨學科、跨領域的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全面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聚集人才,如何讓科技人才愛上山東創新環境?會議提出“人才是干出來的,不是評出來的”。要不拘一格招募領軍人才,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大力推廣“揭榜掛帥”“技術總師負責制”“賽馬制”,賦予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科研路線決策權;密切關注高層次人才項目進展,協助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2023-01-29 17:51:55 來源: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