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年2月8日
已經查看了398次
“刻苦從事科學事業,做到又紅又專,為了革命的需要,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堅持原則,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為實現新時期的總任務,為實現黨的綱領,為共產主義事業,努力不懈,積極工作,奮斗終身。”——摘自王大珩的《入黨志愿書》(1978年10月)
作為我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王大珩與中國共產黨的情緣,起于那段“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的歲月。1935年,日寇將侵略的魔爪伸向華北,策動華北五省“自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學生發起了抗日救亡的一二·九運動。作為學生游行的提議人之一,正在清華園讀書的王大珩與眾多進步青年一起,走上街頭,第一次喊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
此后,雖未直接參加革命工作,但國難當頭,王大珩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讓這個貧弱的國家強大起來。1938年,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的王大珩考取了留英公費生,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攻讀應用光學。
1948年,王大珩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國,參加創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新型正規大學——大連大學,并組建應用物理系,任系主任。“在這截然不同的兩條道路上,我選擇了到解放區的道路,我的路子走對了。”回首往事,王大珩稱自己“是時代的幸運兒”。
在參與新中國建設的過程中,王大珩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知之愈深,對黨的感情就愈加深厚,王大珩渴望著加入這個代表著人民利益的組織。1956年,他申請入黨,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認真接受黨的考察。“在黨的培養下,我對馬克思主義有了初步的認識。更加理解了上層建筑要與經濟基礎和生產實踐相適應的道理;人民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主人,要在認識客觀世界的基礎上,能動地改造世界;要樹立革命的人生觀;并深感由于專業決定,個人的知識能力是有限的,事業要靠群策群力來完成,一切要服從祖國的需要。”他在個人自述中表示,“這些思想引導我努力做到以公為先,不計個人名利,愛惜人才,培養后進,團結協作,以及順應實際情況,因勢利導等,同時也要敢于向錯誤作斗爭。”
正如《赤子丹心 中華之光——王大珩傳》作者胡曉菁所言,隨著“科學的春天”到來,“王大珩深有一種‘是時候了’的感覺”——1978年,已過花甲的王大珩再次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當年10月16日,經長春光機所黨委批準,王大珩終于被黨組織接納,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在隨后舉行的“王大珩同志入黨宣誓大會”上,王大珩熱淚盈眶,他發出誓言,要為中國的科技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來源:《光明日報》(2021年05月2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