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年2月16日
已經查看了414次
她是“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獲得者,也是黨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她還是一個漂亮媽媽,更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她就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秀杰。
王秀杰從事生物信息學研究,即用計算機處理生命科學中的大數據,從中挖掘出調控規律。利用這項技術,王秀杰做出過許多有意思、有影響力的研究。
2015年,《細胞-干細胞》刊登了一個中國風封面——單鏈RNA(核糖核酸)“長城”上布滿了一個個“烽火臺”,那就是m6A甲基化修飾所在的位置。RNA m6A甲基化調控生物的生長發育和對外界刺激的響應,但其產生的位點選擇機制尚未被探明。這項研究揭示了miRNA調控mRNA甲基化修飾的位點選擇性,也是miRNA的一種全新功能。王秀杰是文章通訊作者之一。
2018年,王秀杰團隊成果又登上《細胞研究》封面。這次的封面是兩只奔跑的小烏龜,一只輕松自在,一只揮汗如雨。王秀杰表示,這項研究在小鼠中發現了RNA m6A甲基化修飾的一項全新功能——調控長時記憶形成。他們發現,含有m6A甲基化修飾少的小鼠雖然記性較差,但通過更高頻率的學習,也能追上記性好的小鼠,證明了我們中國的古訓“勤能補拙”是有生物學基礎的。這一發現還入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
這些基礎研究到底有什么用?王秀杰說:“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的關系就像地基和樓房,我們雖然看不到地基,但它是建高樓所必需的。我們國家基礎研究的地基打得越深厚、越扎實,創新型國家的大廈就會越堅實、越宏偉。”
長期以來,王秀杰帶領團隊致力于非編碼RNA的發現與功能研究,已經兩次與合作者共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不過,王秀杰并不“滿足”。為了解決臨床器官移植供體長期短缺的問題,2015年,她義無反顧地給自己開辟了一個新“戰場”——生物3D打印器官。
生物3D打印作為一種新興技術,面臨著打印后的細胞難以長期存活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傳統的平層堆積式打印方式無法實現細胞與血管網絡的有機融合。
瞄準這一關鍵難題,王秀杰與合作者創造性地將六軸機器人改造成生物3D打印機,并且設計了模擬器官體內發育過程的循環打印模式,從而打印出具有毛細血管網絡、能夠在體外存活超過6個月的心肌組織,為打印有功能的人體器官提供了新途徑。這項成果獲得了2022國際3D打印開拓者挑戰賽醫學技術獎,成為首個獲獎的中國成果。
經過7年攻關,該技術距離應用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王秀杰說:“走出科研舒適圈,我們不僅在新領域發現了很多急需基礎研究解決的問題,也能做出更有意義的基礎研究選題,更好落實總書記‘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
這幾年,王秀杰還有一項“重大成果”——女兒考上了心儀的大學。談起女兒,她自豪又內疚。2004年年底,王秀杰從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博士畢業后舉家回國,一切從零開始。她把父母接來照顧年幼的孩子,自己則將所有時間都花在了實驗室建設上,有時為了趕項目,連續多天每天只休息三四個小時。女兒小時候非常乖巧,媽媽工作時她就在一旁玩耍。晚上睡覺前,王秀杰不管多忙都要堅持給女兒讀故事,短短的讀書時光濃縮了最深的母愛。
“女性想要在科研上取得與男性同樣的成績,確實要付出更多,但做科研就是辛苦并快樂著。”王秀杰說。
這位對自己要求嚴格的團隊領袖,也總是希望能激發出學生更大的創新活力。她認為,在新的發展時期,導師需要有預見性地培養適應未來科技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在現場聆聽總書記講話的王秀杰心潮澎湃。她說:“我們何其幸運,趕上了中國最好的時代!”
18歲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王秀杰,如今已是一位老黨員。她表示,今后將以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為工作指南,增強敢想敢為、善作善戰的能力,潛心科研,矢志創新,以優異的科研成果助力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早日實現。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 2022-10-21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