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年2月20日
已經查看了447次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頒獎大會在京舉行。2021和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共授予112名杰出科技工作者。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講席教授林鳴院士榮獲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化學化工學院涂永強院士榮獲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王如竹教授榮獲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是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2022年度獲得者林鳴院士長期在橋隧工程一線從事國家重大橋梁工程建設,參與建設潤揚長江大橋、南京長江三橋、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創造多項中國橋梁建設紀錄。港珠澳大橋采用橋、島、隧組合設計方案,被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作為該項目的島隧工程總設計師,林鳴院士帶領團隊守正創新,開拓進取,攻克了外海島隧工程多項世界級難題,創造了跨海沉管安裝、深插大直徑鋼圓筒快速筑島等多項先進技術,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跨海沉管隧道建造技術體系,主持建成了我國首條、世界最長的跨海公路沉管隧道,為我國公路沉管隧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涂永強院士主要從事有機合成研究,在有機催化劑的設計與合成、碳-碳鍵重排反應、不對稱反應、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的合成研究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50余篇。涂永強院士2000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并獲得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青年學者獎”,2001年獲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有機化學創新群體”基金,三次獲得省部級一等獎,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獲中國科協評選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此外,還獲得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維善天然產物合成獎”“手性化學獎”等。曾任英國皇家化學會著名期刊Chem. Commun. 副主編,現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化學會會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等。
“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獲得者王如竹教授從事制冷、熱泵與熱調控研究。建立了完整的吸附和吸收制冷理論,構建了太陽能熱能及低品位熱能高效利用技術體系。引領和推動了我國空氣源熱泵熱水器、小溫差供熱系統、熱泵蒸汽發生系統、除濕換熱熱泵空調等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學科交叉變革性研究成果應用于華為通訊基站和智能手機散熱。出版著作12部,發表論文600余篇,近30項國家及國際發明專利獲得轉化與應用,產生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主持的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作為首位中國學者榮獲國際能源署熱泵大獎、國際制冷學會最高學術獎Gustav Lorentzen獎章等5項重要國際學術獎項。
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愛國金融實業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共同捐資設立于1994年的公益性科技獎勵基金,其宗旨是促進中國的科學與技術發展,獎勵取得杰出成就和重大創新的科學技術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設“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每年評獎一次。29年來,共遴選獎勵1526位杰出科技工作者,成為我國社會力量創建科技獎項的成功范例。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網站 20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