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年3月2日
已經查看了716次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繼續投入水電工程建設中,帶領新一代的水電人,為碳達峰碳中和——我們黨兌現莊嚴承諾,貢獻一份力量。”——馬洪琪自述
1967年,25歲的馬洪琪從清華大學水利系畢業,分配時,他選擇到云南。
出生于上海,為什么要去云南?
“我的理想是治理江河、興利除害、為國為民。我學的是水利,就應該和江河在一起!”
這是一段難忘的歲月。
初到云南,馬洪琪被分配到中越邊境的綠水河電站,風鉆工、出渣工、木工、混凝土工、鋼筋工……水電站工地上的每個工種,他幾乎干了個遍。
1972年,馬洪琪一個人帶著一臺水輪發電機組到富源縣支援農村小水電建設。白天到工地指導施工,晚上在煤油燈下畫設計圖,心中積攢了多年的能量迸發出來了。兩年后,電站建成投產。
1978年,面對援助非洲喀麥隆,參加拉格都水電站的建設任務,馬洪琪放棄準備已久的研究生考試,成為團隊里最年輕的援外專家,而這是當時中國水電系統最大的援外項目。
因成績出色,馬洪琪被任命為開挖隊副隊長兼主管技術員,同時火線入黨!在鮮紅的黨旗下,馬洪琪莊嚴宣誓。他的內心激情澎湃,“治理江河、為國為民”的初心在這一刻有了更加深刻的意義。
馬洪琪與云南江河的故事,最深的莫過于瀾滄江——8度地震烈度區、300米級高拱壩、700米高邊坡、高應力地區超大型地下洞室群開挖……一個個史無前例的世界工程難題在小灣等待著他。
“將畢生所學和全部精力都獻給小灣。”馬洪琪暗下誓言。
2002年,小灣水電站正式開工,拉開了瀾滄江流域梯級水電開發的序幕。作為瀾滄江流域梯級開發的總工程師,馬洪琪以共產黨員敢為人先的精神,攻堅克難,主持和參加建設了10座大型水電站,并帶領團隊創造了大批領先成果——
建成了世界首座300米級高拱壩;
在世界第三的糯扎渡心墻堆石壩,首次成功研發了“數字大壩”技術;
在中國最高的黃登碾壓混凝土壩,研發建設了一套施工質量智能控制及管理信息化系統;
在景洪水電站大壩通航建筑物,發明了利用水能作為提升動力和安全保障的水力式升船機,成為“世界首創,中國原創”;
…………
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仍在從事高海拔水電站綠色智能技術等研究。
有人問:“退休后要不要回上海?”
“不回去了,我的事業、我的團隊都在云南,我的心離不開那里了……”馬洪琪早已把自己融入水電事業中,在他看來,“是信仰之光照亮了我的前行之路。”
來源:《光明日報》(2021年08月14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