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年3月3日
已經查看了886次
3月1日,第二屆“青山科技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10位青年科研工作者憑借碳中和相關科研議題及成果獲獎,每人將獲得100萬元資金支持。本屆獲獎人均為45周歲以下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最年輕的獲獎者僅34歲。同時,本屆“青山科技獎”首次出現2位女性獲獎人。
綠色低碳為研究主流,
鋰電池綠色回收、
讓二氧化碳變食品原料成亮點項目
在本屆“青山科技獎”的評選中,綠色低碳材料、碳捕集及資源化利用、新能源及儲能等3大議題方向仍為主要參選主題。
獲獎科研工作者在綠色環保、資源利用等方面研究成果顯著,其在研及未來科研規劃也將為助力實現碳中和提供極具價值的科研支撐。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李麗關于鋰電池綠色回收、循環再生的研究成為本次評選的亮點項目之一。作為兩位女性獲獎人之一,李麗的研究項目著眼于目前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動力電池裝機量猛增的社會現狀。
據了解,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主要采用鋰離子電池技術,電池報廢后如不規范回收,可能存在有機物、重金屬污染。動力電池使用的鋰、鈷、鎳等金屬價格高、儲量少。為此,李麗著手研究對鋰電池的綠色回收,并給出了系統解決方案,目前已經實現成果產業化和示范生產。投入使用后,將為碳中和、綠色環保等領域帶來較大價值,應用性較強。
在碳捕集及資源化利用領域,江南大學教授劉龍的主要研究內容——合成生物學與食品生物制造,引起了評委的關注。
劉龍的研究聚焦如何利用合成生物技術構筑“細胞工廠”,用微生物細胞實現功能食品配料的加工制造。他創制了細胞工廠“碳代謝流精細調控”的系列新方法、新工具,高效生產包括氨基葡萄糖在內的功能食品配料,并且成功實現成果轉化和工業生產。
未來,他的研究計劃是探索讓二氧化碳變成“功能食品配料”的新路徑,將CO2熱催化過程與合成生物技術相耦合,讓微生物細胞“吃掉”甲醇、二氧化碳等C1原料,實現乳鐵蛋白等乳源活性蛋白的“負碳生物制造”。
來自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黃延強也是本次“青山科技獎”的獲獎人之一,他所在的課題組潛心研究載人航天用二氧化碳甲烷化催化劑和裝置。這套裝置將二氧化碳和電解水制氧副產物氫氣,通過化學反應轉化為水和甲烷,實現氧氣的循環。
未來,他所在的課題組將深入開展二氧化碳催化劑的基礎研究,并降低材料、裝置的成本,把先進技術推向工程應用。
本屆“青山科技獎”最年輕的獲獎人王琛,主要研究方向為后摩爾芯片在環境感知領域的應用。
34歲的王琛將主要研究目光放在了半導體芯片材料、器件、工藝的系統研究上。他研發制作的芯片主要用來檢測氫氣、天然氣、CO2等氣體分子,對于新能源等行業領域起到支撐性作用,他開發的產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王琪認為,“青山科技獎”讓全社會更關注我國的綠水青山事業,更關注與雙碳相關的科技事業,可以鼓勵更多年輕人、科技工作者研究建設美麗中國所需要的交叉科學技術。很高興本年度獲獎人中有兩名女性科研工作者和一名35歲以下的年輕學者,體現了我國女性科研工作者和年輕學者對青山科技事業的重要貢獻,也展現了青山科技獎多元、平等的特點。
鼓勵年輕科研工作者投身環保項目
美團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青山科技基金是由美團發起,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共同參與,相關學會和行業協會共同支持的公益性基金,先期投入5億元,旨在鼓勵更多科研力量投身環保研究,助力綠色低碳基礎科研及技術成果轉化,推動行業綠色發展,實現美麗中國愿景藍圖。
該基金資助方向包括青年科學家公益性獎項“青山科技獎”和“科創中國”美團青山環保科技創新示范項目兩大分支。
2021年8月至2022年2月,按照《青山科技獎章程》及《“科創中國”美團青山環保科技創新示范項目管理辦法》,青山科技基金組織開展征集和評選工作,經過形式審查、評選和公示環節,最終產生9名“青山科技獎”獲獎人及9個入選示范項目。
一直以來,美團關注外賣行業環保問題,積極聯合生態各方探索綠色轉型。早在2017年,美團就發起了外賣行業首個關注環保的行動——“青山計劃”,希望發揮連接優勢,帶動外賣全產業鏈和消費者,共同推動行業環保進程。
“青山計劃”設立了綠色包裝、低碳生態、青山科技、青山公益四大板塊,著眼于生活服務業綠色低碳發展,帶動生態各方共建共享。
五年來,青山計劃始終圍繞“更好生活、更美自然”的愿景,開展外賣包裝創新,發布綠色包裝名錄,孵化適用新型產品;推進塑料餐盒回收再生,開展回收試點,并在廈門、杭州、上海等地落地規模化常態化回收項目;搭建商戶綠色經營知識體系,建設商家和用戶便捷參與機制;設立青山科技基金,以科技驅動綠色轉型。
來源:中國科學報微信公眾號 發布時間:2023/3/3 11: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