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年3月7日
已經查看了917次
“盡管我現在是‘80后’了,我愿意在有生之年盡我所能,為中國的海洋石油事業多做一點工作。”——曾恒一
南海湛藍的海面上,一個約莫45層樓高的鋼筋鐵塔巍然矗立,泛著耀眼的橙色。長114米、寬78米,這個面積相當于一個標準足球場大的海上平臺正是我國首座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
作為它的前期研究者與概念設計者,曾恒一懷著蔚藍的情懷,踐行初心使命,將一生都付予了崇高的中國海洋石油事業。
1956年,曾恒一考入交通大學造船系,隨后被分配到上海第708所工作。1961年8月,22歲的他積極要求進步,正式成為一名共產黨員。3年后,年僅25歲的曾恒一初擔大任,主持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艘250立升大型采金船。這艘船的成功建造,成為他的一個“金色”開端。
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海上勘探裝備幾乎為零。1973年,他主持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艘導管架下水大型工程駁船。當時,參考資料奇缺,他和團隊一道,對實物模型進行精確試驗分析和詳細數據計算,一舉解決了這一關鍵難題。
1974年,石油工業部決定建造10條新鉆井船。這是中國海洋石油勘探史上劃時代的工程,而這一工程正是由曾恒一擔任主持的。在大連造船廠,“渤海三號”“渤海五號”“渤海七號”等多艘鉆井平臺同時開工。曾恒一既是設計主持人,又是駐廠監造代表,在大連,他一待就是整整10年。“渤海五號”“渤海七號”的主要性能達世界先進水平,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為了更好地向深海要能源,曾恒一創新的腳步沒有停歇。
1986年,他主持我國渤海第一艘FPSO “渤海友誼號”的設計建造項目,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和概念,在世界上首次將大型FPSO用于有嚴重冰區海域和淺海海域,成功開發了我國第一艘新型單點系泊浮式生產儲油輪“渤海友誼號”。1989年7月,“渤海友誼號”圓滿完工,2006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船”之一,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他因此被授予“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的稱號。
2001年4月2日, 攝于中國海洋石油工程公司塘沽海上石油平臺建造廠 攝影師:侯藝兵、王生生、王志英
我國南海深水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自主研制超深水鉆井平臺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選擇,更是捍衛國家領海主權的重要使命。
2006年,67歲的曾恒一勇擔重擔,主持了我國第一艘也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的前期研究與概念設計,首次建立了考慮南海內波流等特殊災害環境條件的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設計技術體系,創新性地提出針對中國南海環境條件的鉆井平臺新船型,平臺綜合技術指標世界領先。如今,“海洋石油981”平臺已發現陵水17-2等多個深水大型油氣田,為創建“深水大慶”奠定了堅實基礎。該平臺獲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集體獎)。
回首多年來的貢獻,這位擁有6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說:“科研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而且需要團隊協作完成。團隊中的領隊固然重要,但團隊的那些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更加重要。盡管我現在是‘80后’了,但我愿意在有生之年盡我所能,為中國的海洋石油事業多做一點工作。我目前正帶領團隊積極推進南海深水溫差能開發研究、北極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研究、‘綠水西輸’工程戰略研究,把我們團隊這些年輕人帶起來,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院士小傳】曾恒一(1939— ),1997年當選為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工程師、國家能源深水油氣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主任、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作為海洋工程技術領域開拓者之一,1989年被授予“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稱號,40多年來為我國海洋油氣開發工程、重大工程裝備設計及深水技術的突破做出了貢獻。主持設計的我國第一艘新型單點系泊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并評為“中國十大名船”之一,主持了我國第一艘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的前期研究與概念設計。1961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來源:光明網 2022-03-18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