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年3月14日
已經查看了641次
45年的前期準備和論證,15年的探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論壇第一場論壇現場向大家講述了中國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測走過的不凡之路。“國家的重大需求,就是我們的奮斗使命。”
他表示,科技報國是一代又一代新中國科技工作者傳承的使命,新時代全國9100萬科技工作者要加倍努力,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不懈奮斗。
以下是文字實錄。
歐陽自遠:各位觀眾朋友、各位網友,大家好!我講的題目是《國家的重大需求培育我成長》。1952年我高中畢業,正在思考和選擇未來的專業方向。
當時國家提出:我們將要建設一個工業化的國家,最缺的是礦產資源和能源。國家號召:“年輕的學子們,你們要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我被這一句話深深打動了,下決心一定報考地質!去找礦!一定要為我們國家的工業化添磚加瓦。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作為家中的獨子,長期的戰亂環境和流離失所的生活,父母都希望我學醫,傳承家業,當一名醫生,以后過一個穩定的衣食不愁的小康生活。我違背了他們的意愿,但他們還是尊重和支持我自己的理想。
1952年我被錄取在剛剛成立的北京地質學院礦產勘探系。經過4年的學習,對于找礦勘探和地球科學打下了一個比較好的基礎。
1957年學校動員我參加全國第一次副博士研究生統考,我被錄取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從事長江中下游鐵、銅礦床成因與找礦方向研究。我覺得作為一位找礦者自豪,能為自己的祖國作出一些貢獻。
但就在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拉開了人類空間時代的帷幕,這給了我極大的震撼。我們找礦探礦,像一只小螞蟻,在地球上爬來爬去,效率太低。如果用人造衛星找礦,很快就調查得比較清楚了。
人造地球衛星對人類社會的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一定會發揮巨大的作用。但沒有想到,就在第二年,1958年,美國和蘇聯這兩個空間大國,為了空間霸權的競爭和冷戰的需要,他們開始月球探測,展開了一場最激烈的經濟、科技和軍事的競爭。
當時我們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不到10年,百廢待興,一窮二白。但是我也堅信,中國一定會走進空間時代。我們年輕人能不能為迎接中國空間時代的到來,做一些科學上的準備,讓中國空間時代到來快一些、更順當一些?
所以從1958年開始,我一方面系統分析研究美國蘇聯兩國探測月球的計劃、方案、目標、實施步驟和各種探測成果;緊密結合我們中國的實際,中國假如要去做應該怎么做啊?也思考一下我們中國要開展月球探測應該采取一種什么樣的戰略,應該制定一個長遠的規劃。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我覺得人家都搞到天上去了,都做天上的東西,我們中國沒有辦法,得不到月球火星的樣品,但是天上會掉下東西來,我下決心做各種地外的研究,當時中國沒有人研究這個領域,那也沒有關系,我們開始搞吧。
所以我們就收集降落在中國的各類隕石,因為隕石是研究太陽系的窗口,是八大行星組成的原始物質,要從根上研究它。
我也進行實驗室的研究,利用高空科學氣球收集平流層的宇宙塵埃,進行實驗室的系統研究,這樣一步一步在中國建立起相關的實驗室,也培養了一批從事隕石學、天體化學、月球科學和行星科學的科學隊伍,我們就可以不斷發表這個領域的文章和出版書籍。
1976年,中國降落了世界規模最大的吉林隕石雨,中國科學院和各高校組成由我負責的聯合科學考察隊。經過精細的考察和研究,我們發表了100多篇研究論文和兩本專著,已經成為國際上隕石研究的典范。
1978年5月,美國卡特總統派他的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訪問中國,他代表卡特總統送給中國一塊1克重的月球巖石。中辦通知我們去領取樣品并負責研究。
我想我們全部研究工作只需要綠豆大小,只要0.5克樣品就夠了,我組織了全國相關的實驗室4個月內對這塊小石頭進行了深入研究。確證是阿波羅-17宇航員采集的70017-291號樣品,是一種高鈦月海玄武巖,我們很快發表了14篇研究論文。另外還剩下的0.5克送給北京天文館,請他們向公眾展出。
從1958年開始涉及這個領域,到1993年,我們經歷了35年的前期準備,當時我們國家的載人航天也立項了,我們認為中國有能力去開展月球探測,請求國家組織專家評審論證。
國家要求我們首先論證的是“中國開展月球探測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后來專家委員會的結論是非常有必要,完全有可能。
相繼國家要求我們開展研究中國探月的發展戰略與長遠規劃研究,后來專家委員會的意見,完全可以按照這個非常接合國情的步驟和戰略去發展,最后國家要求我們,中國首次月球探測的科學目標、載荷配置和可實現性研究。
從1994年至2003年,經過專家歷次論證,都得到各個專家委員會的一致同意和支持。整個論證過程又經歷了整整10年。
2003年在國防科工委的領導下,組織全國航天力量,由孫家棟和我來負責編寫“中國首次月球探測立項報告”,2004年1月24日,大年初二,國務院批準了我們的第一期繞月探測立項,并正式命名為“嫦娥工程”,我被任命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科學應用首席科學家。
中國的月球探測工程相繼成功發射了嫦娥1號,嫦娥2號繞月探測,嫦娥3號和嫦娥4號實施月球正面和月球背面的落月探測,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探測成果,在一部分領域處于國際領先的成果。
我們下一步還要完成月球取樣返回,我們要飛得更遠,去探測火星、木星和木星系統、小行星和彗星以及進行行星際的穿越探測和建設月球科研基地。中國已經進入了深空探測的新時代。
在我的人生經歷中還承擔過一項特別重大的任務,由于我在中國科技大學進修核物理一年,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作實驗半年,當時國防科委的領導找我談話,通知我要承擔一項國家的重大任務。
“根據你學習的基礎,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中國地下核試驗區要選擇一個地方做,選場。第二,地下核試驗的過程和影響,你們要做模擬實驗。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地下核試驗以后,放射性物質不能泄漏更不能污染當地的地下水,不然我們將成為歷史的罪人。”
這樣艱巨的任務,我們老老實實、踏踏實實地從1964-1967年,選定的地下核試驗場通過論證成功,各項實驗取得豐碩成果,防止各種放射性污染的措施也十分有效,提交了十幾份研究技術報告,經1969年中國的第一次地下核試驗驗證得到圓滿成功!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科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覺得做好科學研究是我的天職,提高廣大公眾的科學素質也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所以我自己有一個統計,從2008年至2018年11年的系統記錄:11年來,我一共進行了對各類型公眾的科普報告617場,11年的現場聽眾35.3萬人;平均每年舉行的科普演講報告56場,平均每年的現場聽眾3.2萬多人。
有些科普報告與新媒體相結合,一場報告的網上聽眾約20萬—80萬人次。這些年我一共撰寫和主編的科普書籍12部,撰寫和媒體采訪的科普文章300多篇。
我自己感到很幸運!是國家的重大需求引導和培育我成長,也塑造了我的人生,我內心充滿了感恩的情懷,感謝我們偉大的祖國!
我雖然已經84歲了,但我還會加倍努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建設科技強國作出貢獻。 我們要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上下求索,踐行夢想! 謝謝大家!
來源:中國科學院學習平臺/科學人物/正文 201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