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年3月15日
已經查看了1136次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有這樣一個團隊,在科研的“潮頭”不忘初心、勇擔使命,深耕海洋腐蝕研究幾十載,持續探究海洋環境材料腐蝕和生物污損規律,創新研發海洋裝備設施防腐防污新材料、新技術,有效保護了海洋環境中的“國之重器”,為我國藍色海洋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
她就是中科院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污損重點實驗室黨支部。該黨支部在老一輩科學家侯保榮院士和中科院海洋所黨委委員、青島市黨代表張盾研究員的帶領下,弘揚“科技報國、創新為民”價值觀,黨建助推科研成效顯著,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2019年6月,在山東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評選中榮獲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抓牢基礎科研 瞄準國際前沿
中科院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污損重點實驗室黨支部現有黨員32人,博士黨員占93%,其中研究員6人,設3個黨小組。
“雖然我們人數少,但是還要兵分三路,這樣可以真正覆蓋科研者需要承擔的三個使命,那就是科研、應用和科普!敝Р繒浂卫^周說。
該黨支部大部分人日常就是穿著“白大褂”,在實驗室里進行海洋環境腐蝕和生物污損的研究。在發表數百篇重量級論文、授權百余項專利、承擔數十個科研項目的同時,“優秀青年基金”“鰲山人才計劃”“山東省青年科技獎”“匯泉學者”“科技進步獎”這些獎項紛紛在腐蝕室“生根發芽”。
該黨支部始終將政治建設放在首位,通過“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信念引領科研,黨建促進創新”活動,不斷提高政治站位,面向國際前沿,與國外聯合共建了中日海洋腐蝕環境共同研究中心、山東省中日海洋防腐合作研究中心等機構,承擔了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項目、中科院—加州大學聯合項目等12個項目;成功舉辦了9次國際海洋腐蝕與控制會議;代表中國首次參與全球腐蝕成本與防腐策略調查項目,顯著提升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攻克“短板”問題 解決現場需求
面對腐蝕學科的“短板”——海洋浪花飛濺區的腐蝕防護問題,實驗室黨支部成員展開了科研攻關,研發了復層礦脂包覆防腐技術等先進、高效、有針對性的防腐蝕技術,極大彌補了這一鋼結構海洋環境腐蝕的“短板”。
成果出來了,怎么“落地”?“成果轉化與示范”黨小組的科研人員跑遍祖國大江南北,多次深入港口碼頭、工廠車間和火箭發射基地等,調研設備和工程設施的腐蝕狀況,將這一“防腐利器”施用于油田、平臺、港口、大橋、工業企業。
出海和野外工作條件艱苦且施工周期長,他們不畏艱難困苦,不計個人得失,沖在一線,哪里出現腐蝕,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踐行著海洋腐蝕防護的初心與使命。
一次原計劃半個月的出海任務,延長至3個月,孫叢濤隨身攜帶的降壓藥不夠用,由于遠海環境缺醫少藥,直到補給船換班人員把藥捎來,才解決了問題。一次出海任務時,段繼周的女兒眼睛受傷做手術,他兩個月回來后才見到女兒。
腐蝕掛片是海洋腐蝕研究的重要方法,周期長、操作繁瑣、不易出成果。楊黎暉深感腐蝕基礎數據的重要性,她擔任土壤腐蝕站站長,不論寒暑,不怕艱苦與枯燥,為腐蝕數據積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目前該腐蝕試驗站已被科技部列入野外試驗臺站,并將長期運行,為我國材料評價和防護技術評估保駕護航。
同時,該黨支部積極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現場考察了斯里蘭卡、以色列、菲律賓和印尼等國的腐蝕狀況,同工程人員開展防腐技術交流和探討,并將在“一帶一路”沿線設立腐蝕試驗站,積累腐蝕大數據并實現數據共享,為“一帶一路”沿線腐蝕控制技術和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理論指導。
此外,該黨支部針對我國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能源、水環境、生產制造及公共事業五大領域30多個行業的腐蝕狀況及控制措施進行了專題調研,形成170余萬字的專著《中國腐蝕成本》。
加強文化傳承 促進科學傳播
如何加強腐蝕防護的宣傳教育?如何讓更多的人意識到腐蝕是安全問題、經濟問題和生態文明問題,腐蝕防控力度是國家文明和繁榮程度的反映?該黨支部成員堅信黨建促進創新,包括先進文化的創新。
該黨支部成立“蔚藍海岸”科普團隊,由2位海歸博士鄭萌、徐瑋辰和2位本土“嫡系”楊黎暉、路東柱組成。他們的作品《濱海腐蝕的真兇——“吃”金屬的空氣》入圍2016年中國科學院“科普中國”項目,被廣泛轉載;2018年,科普文章《你還在吃土嗎?微生物已經開始吃金屬啦》在多家網站同步發出,首周就達到14萬多的點擊量。
“科研生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珍惜優質的科研環境,持之以恒、著手當下、放眼未來,做出回饋國家和社會的科研成果,不負青春!焙畋s在座談會上這樣勉勵大家。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 2019-08-27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