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年3月2日
已經查看了275次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32225009、31970392、82122043、32030016、32122083、U20A20403)等資助下,西北工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邱強和王文教授團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黃景輝教授團隊、長春科技學院李春義教授團隊與吉林農業大學李志鵬教授團隊合作,在鹿角再生機制研究并用于骨組織再生修復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鹿角中發現具有強大再生潛力的干細胞群(A population of stem cells with strong regenerative potential discovered in deer antlers)”為題,于2023年2月23日在線發表于《科學》(Science)雜志。
人體組織器官再生是重要的世界科技前沿方向之一,被列入2021年《科學》雜志發布的“新125個科學問題”。一些低等脊椎動物具有以無疤痕方式愈合,再生丟失器官或附肢的能力,但隨著物種逐漸進化,哺乳動物的再生能力卻逐步喪失。目前,哺乳動物的器官再生都是有限和不完全的。因此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器官、附肢的再生機制研究,對組織器官損傷修復、抗器官衰老具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從斑馬魚、蠑螈等再生能力極強的低等脊椎動物中尋找答案,然而,它們與人類親緣關系較遠,限制了相關研究成果向臨床醫學的轉化。該研究團隊以鹿角再生機制為切入點,收集了鹿角再生過程中8個階段的樣本,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描繪了鹿角再生發育細胞圖譜,并分析了鹿角再生過程中的細胞動態演變圖譜,發現了一種特殊的間質細胞類群,命名為“鹿角芽基祖細胞(antler blastema progenitor cells,ABPCs)”;對鹿角快速生長階段的5個生長中心組織層單細胞轉錄組測序以及多轉錄組測序,發現ABPCs位于鹿角的尖部,提供了鹿角持續生長的干細胞池。通過跨物種比較,發現可再生的小鼠指尖芽基中存在類似于ABPCs的細胞群,而蠑螈四肢和斑馬魚尾鰭芽基中不存在這種細胞,提示哺乳動物與非哺乳動物有著不同的再生機制;進一步與小鼠胚胎骨骼發育單細胞轉錄圖譜進行比較,鑒定出了151個與骨骼發育相關的高表達基因;在裸鼠腎囊膜下異位成骨模型以及兔子骨缺損修復模型中發現,ABPCs的骨骼修復能力顯著優于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圖)。
該研究揭示了鹿角再生及其快速生長的細胞學基礎和分子機制,為骨組織再生修復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干細胞類群,也為哺乳動物的再生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日期 2023-03-02 來源:醫學科學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