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年4月11日
已經查看了338次
4月11日,記者從廣東省科學院資源利用與稀土開發研究所獲悉,該所高級工程師張紅英帶領項目組,利用礦物天然可浮性差異,開發出無石灰低堿清潔生產新工藝成功應用于高硫鉛鋅礦。通過該項目實施,藥劑用量大大減少,生產及配藥用水量大大減少,且生產用水實現100%回用。
據了解,高硫鉛鋅礦選礦一般采用鉛硫混浮、鉛硫分離-浮鋅或鉛優先浮選-鋅硫混浮-鋅硫分離工藝,該工藝使用強酸強堿,帶來一系列環保、安全隱患,比如高堿對設備的腐蝕、強酸強堿的配藥難度大、尾礦水中pH值超標、高pH值的回水影響生產工藝等。
隨著國家環保政策的日趨嚴格,這種高堿選礦工藝的環保問題更是突出。在最新研究中,張紅英等科研人員選用選擇性好的鉛鋅捕收劑,根據鉛鋅硫的可浮性差異順序優先浮選,開發了無石灰低堿清潔生產新工藝,并根據工藝進行設備的選型更換,實現新工藝新裝備的全系列優化。項目組在云南省某礦業公司開展了歷時3個月的現場工業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新工藝新裝備成功應用后,藥劑成本大幅下降,有價金屬回收率大幅提升,尤其是鋅回收率,創行業標桿,達到96.18%,從藥劑成本節省及指標提升計算,年創收達1000萬元以上,實現了高硫鉛鋅礦選礦的技術創新。該工藝運轉一年多來,尾礦庫達到全干閉庫的標準,真正實現綠色礦山。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時間:2023/4/11 12:07:17